
Tate Publishing, 2016

Tate Publishing, 2016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自2000年正式開幕以來,委託過許多國際知名藝術家於其空間進行創作,從首展的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奧拉佛.艾里亞森(Olafur Eliasson)、艾未未(Ai Wei Wei)、安尼施.卡布爾(Anish Kapoor)等,每一檔展覽都體現藝術家對空間的重新詮釋。
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在2017年以《Anywhen》為主題,將渦輪大廳轉變為沈浸式的體驗來呼應建築空間,挑戰觀者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展出以六個主軸包含時間(Time)、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空間(Space)、聲音(Sound)、電影(Cinema)、漂浮的魚(Floating fish)之間的漣漪對話。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被放置在渦輪大廳旁的房間內,美術館屋頂的氣象站會將在室外收集到的天氣數據如:風速、溫度和光線等傳回生物反應器,每一次數據的不同會影響反應器內酵母的發酵方式,而電腦程式會根據這些發酵運動的改變來控制展廳內發生的活動,例如:《燈棚》(Marquee)燈光閃爍的節奏、螢幕放映的影像、空間迴盪的聲音、漂浮在空中的魚。
《Anywhen》標題顧名思義和時間有關,帕雷諾試圖創造一個具有生命的展覽,觀者在場域中能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模糊界線,像是大廳迴盪著城市的噪音、人聲、鳥聲、泰唔士河已經絕種的魚類重現大廳。複雜的時空交織與整座城市緊密相連,每一個事件發生的瞬間都和前一刻不同,展覽沒有固定、正確的體驗路線,試圖扭轉觀者對既定事實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