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
"Art is filled with things that aren't so much objects but quasi-objects. Objects whose existence is dependent on their context." ——— 菲利普.帕雷諾
1917年杜象把在連鎖店購買的陶瓷小便斗放入了展覽中,開始探索藝術形式的多樣表現。1962年激浪派,指出生活即是藝術,激浪派的代表約瑟夫·博伊斯更是信奉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給予物件一個新的存在意義,挑戰觀者對藝術的定義。何謂藝術?又該如何定義當代藝術? 1998年尼可拉.布西歐提出關係美學的模式,點出了當代藝術的其中一種趨勢;藝術家藉由創作,建立一個社會型的場域,除了傳遞社會現實,也創設觀者與作品、與藝術家、與空間或其他觀眾共享的連結。
法籍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正是關係美學的實踐先鋒之一。帕雷諾傾向於“策劃展覽而不是著重於單一物件”,他對於對話、想法、對象、圖像、情況的交換以及人類存在的集體性深感興趣。因此,帕雷諾通過電影、表演、燈光和聲音以不同的方式將展覽構想成一個腳本化的空間,創造出奇異的場景和另類的現實。帕雷諾的展覽就像一個獨立的有機體,探索時空邊界、存在的可能性,給予觀者協商自我、或是與空間的關係。
2013年東京宮邀請帕雷諾將全館兩萬兩千平方米的空間做個人展出,帕雷諾曾說:「我所設想的展覽是一個精心編排的空間,就像自動機械一樣,不斷生產各種轉瞬即逝的片段,和各種旋律……一段腦海中的舞蹈。」,他戲劇性的安排沉浸式的展覽,引導和操縱了訪客的路線和體驗,將東京宮變成一個自成一格,不斷發展不同故事線的生物體。
本次文心藝術基金會展出帕雷諾代表性的展品,入口處展示《燈棚》,燈棚的靈感來自懸掛在1950年代美國電影院入口的發光標誌。他暗示電影或劇場的存在,成為進入戲劇之中的指示器,用閃爍已及片段的聲音,微妙的引導出另一個時空的大門。展間中碩大的聖誕樹雕塑名為《錯亂的時序: 一年之中有11個月是藝術品,直到12月是耶誕節》,聖誕樹是一個時間標記、一種裝飾物。但聖誕樹如果出現再不同的月份,時間框架錯置的問題油然而生。相同跳脫現實時間軸線的還有《現實公園中的冰人》,冰雕的雪人會慢慢隨著時間融化,但在溶化完後,展位還是保留了水滴滴落的迴聲,拉出了正向與逆向的時間軸。在聖誕樹與冰雕雪人的相對位置之中,立了一座透明的《新娘之牆》,是帕雷諾對杜象的致敬,牆在空間存在性,是否為牆?是否為藝術品?取決於它們所處展示上下文之間的關聯性。在展間中的思考與對話,最終幻化成漫畫形式《言語氣球》,讓思考懸浮於空中,想像實體化於展間。本次也期望觀者在展覽的語境中,探索存在的多元性,感受像樂譜般展開的故事鏈:隨著時間與空間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