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曦成 香港書籍 設計師、《紙本鍊成》作者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現場依書店收取入場費 $150,可折抵書籍與飲品折價)
香港書籍設計師 陳曦成 透過訪談、走訪不同的工作室、出版社、書店等,將於本次講座分享現世代書籍創作人的經驗。透視其審美觀、成熟的出版業及市場策略等,從而拉闊讀者對「書」的既有意識形態,希望能點燃大眾心中對「書的美」延伸至「城市的美」的思考,且引發更多的討論。
文心藝所與香港三聯書店共同舉辦書籍分享講座,邀請到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 黃宣游 與《紙本鍊成》作者 陳曦成, 透過各自的書籍帶領讀者認識香港招牌中蘊含的書法文化,以及當代香港書籍設計的經驗。講座於 2/8 下午接力舉行,邀請各位前來書店交流討論。
設計一本書或是一座建築,看似大相逕庭的兩者事實上講求的皆是結構、空間、比例與系統。曦成製本創辦人、香港書籍設計師陳曦成由書籍設計中所蘊含的空間概念出發,深入淺出地解析書籍製作背後的思考邏輯。並以自身的作品作為實例,分享創作的實務面向。
費時8年製作的《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以鍊金術比喻書籍設計,經過理解、分解、重組三個步驟將它「煉製」出來。封面的設計如同像素瓦解後重駔一般,空出的一角透出書裡視覺鮮明的六個章節,它們以六種不同的尺寸、編排方式、色調與紙質對應各自的主題。其中對臺港設計師的訪談紀錄與常見聚焦其作品的內容不同,而是關注他們思考設計的方法以及其性格如何反映在作品中。整本書一氣呵成,從內容到裝幀都呼應了一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
如《紙本鍊成——設計美學試鍊》一般層次堆疊的裝幀,陳曦成早在10年前便開始嘗試這樣的運用。2015年時臺灣建築學家夏鑄九老師受邀至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座談,當時贈送的手冊《三城記》便是由曦成操刀設計。他將香港、臺北、深圳三座城市讓人印象深刻的天際線結合特殊的刀模與紙材,做出了層層堆疊的裝幀,回應講座對三座城市的討論。這樣的設計在《香港遺美: 香港老店記錄》再度被運用,設計師將香港老店的視覺元素:七彩花磚、老店街角、通花鐵閘透過印刷、尺寸及刀模的操作,讓讀者在翻開書籍的過程感受到自己一層層地揭開了這些老店的故事。
具建築設計背景的日本書籍設計師杉浦康平曾說:「如果把空間比做一本書,書有封面,是個整體。打開一本書,要有封面、環襯、扉頁、然後是正文、故事、故事結束。合上書,跟人進入空間是一樣的感覺。」藉由這次的分享,期許讀者們下次拾起一本書閱讀,可以留心它的設計,也許能從中發掘走進一棟有趣的建築一般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