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書章 建築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150(可折抵書籍與飲品折價,並免費參觀書店)
貝聿銘(I.M. Pei),國際知名的華裔建築師,被譽為「最後的現代主義大師」。在長達六十多年的建築生涯中,擅長融合東方美學與西方理性,用光線來做設計,創造出一座座超越時代的經典建築。他的作品不僅深具美學價值,更承載著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至今仍持續啟發無數建築師與創意工作者。
而提到貝聿銘,你會想到哪件作品?是巴黎羅浮宮前那座爭議與驚嘆並存的玻璃金字塔?是臺灣東海大學裡靜謐莊嚴的路思義紀念教堂?還是那座藏身在日本滋賀縣山林、仙氣飄飄的美秀美術館?
講座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 建築師,從貝聿銘與王大閎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畢業設計談起,帶領我們一窺兩位建築師對現代主義與文化傳統的不同回應。並深入解析貝聿銘建築的思想脈絡,談他如何從斡旋於權力與商業之間,找尋「公共性」的可能,又如何一路走向「文化性」的探索。更將帶領我們思考,貝聿銘如何透過建築形式,回應自身的文化與意志。
“Form follows intention.”- I. M. Pei
「形式,是意志的表現。」——貝聿銘
做為一位建築師,貝聿銘執業數十年間透過其建築作品來說話。展現在面對不同的需求、文化背景時,他如何透過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養成的敏銳思考形塑空間。然而對應其享譽國際的作品,大眾對於貝建築師本人的認識或許不如前者來得深刻。響應中文版官方作品集《貝聿銘全集》睽違十二年的再版,文心藝術基金會與積木文化邀請到龔書章建築師,從2024年香港M+博物館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的參訪經驗以及多年來對貝聿銘的資料收集與研究出發,為讀者梳理這位華人建築巨擘的設計思維與意志。
貝聿銘的成長過程可說是他文化混成的起點:早年在香港與上海兩座國際都市度過;成年後遠赴美國,先後於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接受建築教育,在前者獲得扎實的工學訓練更於後者受到華特.葛羅培斯包浩斯理念的洗禮。如此特殊的境遇,不但沒有讓他以「異鄉人」自居,反而讓他練就了在語言和文化間轉換自如的身分感與表達力,對於日後建築生涯的發展影響深遠。
貝聿銘經常被視為一位商業建築師,畢業即涉足房地產,獨立開業後又以商業建築居多,直到七零年代才開始接觸文化性的案件。然而前期的經歷不僅賦予了他透過都市建築去回應社會問題並實踐設計願景的機會,多次在業主、社區、政府間斡旋的經驗奠定了其日後執行大型作品的基礎。從商業轉換到文化藝術,貝建築師不只是「設計師」,也是「策略家」與「協商者」,他以靈活的溝通技巧與成熟的設計,在職業生涯中創作出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East Building)、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 Musée du Louvre)、日本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Islamic Art (MIA))等多件精彩的作品。
跨文化的底蘊,讓貝聿銘成為文化之間的構築者。而在透過建築進行文化外交多年後,2006年由他所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在其家鄉落成。這趟從西方的建築訓練開始,最後回歸東方的文化裡做建築的旅程也有了階段性的圓滿。直至晚年,其作品依舊散發與年輕時的作品一樣的精神,將他對設計的思考與堅強的意志都寄寓在建築的形式之中。貝建築師的建築與他的人生際遇環環相扣,「人生如建築」展覽透過大量史料以個人傳記的方式引導觀眾認識這位建築師,而《貝聿銘全集》書中則透過豐富的圖文與清楚的時間線做為作品分類的依據,以建築編年史的形式完整呈現了貝聿銘從年輕到晚年的演變。推薦給想進一步研究這位建築大師的讀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