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研究策劃團隊
沈孟穎 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執行秘書
徐昌志 中原⼤學建築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於報到時付款,現場提供飲品與小點)
第三場講座則從臺灣博物館自2006年開始推動的「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計畫」開始,討論展覽中的建築檔案的詮釋與再現。講座邀請到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 沈孟穎,她將分享個人在總督府檔案、美國國家檔案、臺灣國家檔案、臺博館台灣現代建築圖說檔案、國家文化資料庫檔案中的研究與展覽應用。
此外,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徐昌志 將介紹今年甫發表的「從想像到落實」系列紀錄片,該系列通過建築實景、專業建築圖說資料的轉譯、專家導引及動態模型製作,記錄並保存了臺南菁寮聖十字堂、臺北聖心女子大學、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及臺北醫學大學等建築群的故事。展現了建築與生活文化的緊密關聯。
開場由王俊雄老師解說建築圖說徵集計畫的始末以及進行方式,從提名、接洽、點交到完成收藏,過程中除了挖掘到許多珍貴的圖說也從建築師本人或家屬口中得知圖面背後的故事。建立起的建築檔案成為了一座時空隧道,而眾多圖說則成為證據,開啟從科學角度討論「台灣戰後建築是什麼」的新篇章。
沈孟穎老師接著分享建築檔案在其現代住宅史研究上的應用:包括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的基隆碼頭工人住宅和陳仁和建築師所設計的勞工住宅在內的案例,過程中因為有不同資料庫所收藏的建築圖說與文字記錄,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而近年亦透過出版品——如沈老師的著作《台灣公宅100年》與臺博文教基金會發行的《建築文化》 專刊,將建築檔案研究的成果推廣給一般民眾。老師也期許未來利用網路平台的整合,可以串聯不同機構的建築圖說收藏,降低館舍典藏資源成本之餘也帶來更大的效益。
「從想像到落實」這部由徐昌志老師作為召集人而誕生的紀錄片,背後的基礎為徐老師研究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堂 興建過程的博士論文。籌備影片的過程,老師不斷思索如何將建築認知轉換成影像、讓大眾理解建築。紀錄片透過平易近人的口述、圖說與照片的呈現、3D模擬、實際生活的應用、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的訪談,引導民眾瞭解建築師實際上的工作、現代建築的價值以及透過建築所散發出的社會貢獻。最後,徐老師提到因為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經驗,讓他體會到「能夠替無法開口的建築說一些話」,也成了其持續發展建築紀錄片的動力。
以往人們研究建築史往往涉及了社會、文化、美學、形式、空間,但很少研究到「建築是如何被蓋起來的」。因為少了施工圖的相關資料,研究者就只能臆測,於是經典圖說的收集便以此為出發點展開,檔案庫的建立對建築史的研究更顯得至關重要。如今,因為收集沒有中斷,才能在多年的努力下推動台灣建築博物館的成立。當代社會對建築文化逐漸有了一種期待,從檔案的收集、研究、詮釋到再現,在多方的努力下,相信未來能透過更多非建築語言的方式跟大眾溝通、打開瞭解建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