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孟穎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執行祕書
洪煒茜 國立臺灣博物館 研究助理
吳耀庭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專任講師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可折抵當日購書)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自2020年接下文化部臺灣建築史知識推廣任務以來,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力,完成多項經典建築檔案的研究、出版、展覽與紀錄片。2021年與臺灣現代建築學會合作研究,出版《臺灣公宅100年》一書。延續此研究成果,2022年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籌劃「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展覽,期望帶動更多人對於臺灣建築文化的認識。
為保存與推廣展覽研究成果,在展覽落幕後出版同名專書。除了原展個案外,書裡擴充了展覽的文獻內容,更收錄了多件當時受限於展場空間而不得不割捨的遺珠案例,以期更完整地呈現策展研究的成果。並持續傳達策展初衷:「住宅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展現我們理想現代生活的載體。」透過現代性的視野回顧臺灣與世界百年以來不同時代對於「宜居」的居住觀點與住宅設計演變,試圖引發讀者對於住宅政策、居住經驗、住宅設計抑或是永續建築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為時代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錄與見證。
活動邀請到《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作者沈孟穎(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祕書)與洪煒茜(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回顧從策展到專書出版的歷程以及書中精選案例的分享。特別來賓吳耀庭(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講師)將分享他為資料庫「現場的建築史」收集資料而親自走訪公共住宅的體驗。
如果說2023年的「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展覽是階段性的成果展現,後續出版的同名專書則是更深入討論的開始。在新書分享會之中,作者沈孟穎、洪煒茜 以及特別來賓吳耀庭為觀眾開箱展覽秘辛。透過多件「遺珠」案例的解析以及實地走訪的經驗,探討公共住宅的意義與可能性。
公共住宅的概念其實在歐洲已經有百年以上的發展史,不同的國家對百姓生活不同的想法促成了多元制度的誕生。於是公宅的型態形成了一個光譜:從國宅、社會住宅、合作社、住宅公司到居家協會,在各地百花齊放地發展。而將臺灣公宅放到世界的脈絡來進行討論,便是展覽的初衷,也是出版本書的推力。由「如何透過住宅去打造更美好的生活與未來」這個核心議題出發,理解不同時代的觀念及方法的轉變,以及各國的經驗對臺灣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邀請讀者思考人人都值得擁有的理想居住環境是什麼樣子。
設計風潮、社會環境、住宅政策皆影響著不同時代對於理想現代生活的想像。公宅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住宅建築設計創新和社會價值觀演變,同時也呈現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共同居住關係發展變化。百年來的發展至今,這些建築不僅是住宅,許多案例甚至成為世界遺產或是該國的重要文化資產,如加拿大蒙特婁的棲息地67(Habitat 67)。在臺灣,作為文化遺產的建築多為名人故居、古蹟等,公共或是集合住宅則相對稀少。在作者一番考察之下,調研到型態接近的為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的虹盧。而不少有意思的公宅案例在都市發展過程中被拆除,如:陳其寬建築師設計的正義新村國宅、陳仁和建築師操刀的王賴正氏國民住宅等。但因為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圖說檔案的典藏,這些公宅得以透過圖紙保存下來。
除了書中的建築史,吳耀庭也透過親身走訪國外公宅的經驗,分享「現場」的建築史。藉由包含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的山坡連棟別墅(Terassitalo)、法國波爾多的消防隊宿舍(Fire Station La Benauge)、香港的華富邨在內的7個案例,見證公宅的多元樣貌。並從中探討在模矩化的居住條件下公共性與個人性的呈現。
公宅容易展現出一個時代的建築師及政府的理想性,往往也是理想性最不容易實踐的類型。原因是在設計集合住宅時需要採取最大公因數的方式來規劃,以容納眾多的居民並面對所有的需求。這時候理想性的推動不僅會需要強而有力的建築師或政府,更重要的是居民本身也要有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期許藉由展覽以及專書的出版,能引起更多讀者對當代住宅發展的反思,為臺灣未來的居住型態開啟更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