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雅君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作者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 購買新書《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580元,贈飲品兌換券一張,講座免費參加。
2 不購書,入場費200元。
*以上方案二擇一
傳統建築的形式在西方傳教士、建築師到近代國族主義影響之下的建築師眼中,有著不同視角的解讀與詮釋。藉由不同觀點的探索,人們可以反思傳統文化的建構和現代向度。本講座文心藝術基金會邀請到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蔣雅君,透過其最新著作《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著眼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探討這些案例是如何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過程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
蔣雅君老師從其最新著作《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出發,對宮殿式建築的脈絡展開精彩的討論。集結書中20多年來收集的資料以及老師本身海外參訪的經驗,講座著重探討十九世紀國外傳教士與建築師是如何促成宮殿式建築的誕生、國民政府如何將之國族化、以及到了近代人們又是如何從中形塑出自我的認同。
最初到訪中國的外籍傳教士因應宗教需求,結合了西方與當地的建築形式並就地取材,試圖建構出在地化的教堂建築。1920年代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Henry K. Murphy)所撰寫的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更是促成近代宮殿式建築的誕生。以「舊瓶裝新酒」的概念,透過西方的技術去建造中式建築。而後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受布雜學院( Beaux-Arts)的訓練歸國,面對當時的國際局勢,展開了一段折衷復古的「中國建築文藝復興」之路—— 多年後這股思潮到了台灣轉變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將中國建築現代化的發展延伸至當時的台北。
針對當時不同的建築師如何形塑傳統,蔣老師以王大閎先生的作品國父紀念館 為例。這件作品可視為王大閎先生在設計大型建築上重要的轉變,設計上呈現清楚的構造及材料的本色,體現了結構理性主義,同時又將前者與在地的文化符號 用抽象化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藉由國父紀念館的初始設計,王建築師不僅創造了一種現代中國文化空間的範型,更提出了其對新時代的寓言。此外,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亦受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所設計的「Core House」影響,精簡、模具化的平面配置到後來因應家庭的增建,體現了他以合院為基礎逐步發展而來的中國文化空間原型,將密斯的「形式—空間」(form-space),轉化成「文化形式—空間」。
即使國父紀念館在理論與實際妥協之下成了人們今日所見的樣貌,王大閎先生在該案件之後也不再於大型公共建築上實驗現代建築的形式,轉而以其他的方式去回應都市性。但在這段歷史當中我們可以一窺「混雜」與「斷裂」是如何引導對於「移植現代性」(transplantedmodernity)的關注。回望宮殿式建築背後的脈絡,一路延伸至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發展,期許我們可以從破碎的鏡像中,拼湊出屬於我們自身文化空間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