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研究策劃團隊
黃芊妤 臺南藝術大學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 學程教授
吳耀庭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專任講師
郭俞平 藝術家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於報到時付款,現場提供飲品與小點)
本系列最終場講座「現代的意含:傳統、中國與在地」邀請了本次展覽的兩位參展者及特別來賓進行對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講師吳耀庭、藝術家郭俞平,及社會人類學教授黃芊妤。
吳耀庭透過展場中與學生共同製作的模型、攝影及書寫,從建築史的角度討論臺灣建築的發展與變遷。藝術家郭俞平的展出作品《延遲與凹洞》則以中興新村老家的家具為創作靈感,結合文獻、圖畫與錄像,述說南投中興新村的歷史與故事。這些作品為展覽帶來了不同的觀看視角,讓觀眾感受建築與生活文化的交織。黃芊妤教授作為觀展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回看建築與生活的意義與關係。期望透過她的觀點,觀眾能更全面地理解建築如何反映並影響社會文化。
成長於80年代的吳耀庭老師分享自己從小如何透當時崛起的影視媒體去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而家中做為建築師的父親所收藏的建築雜誌和書籍則成為他初次認識臺灣建築的管道。那是一個面臨歷史的認知逐漸轉變、傳統的枷鎖開始解開、但人們尚在摸索「自己是誰」的一個時代。親自經歷過那段時日的吳老師認為在看待歷史跟建築的時候,比起文獻資料,人們或許可以從更貼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而瞭解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同時,當代學生在建築史的學習上相對缺乏身體的經驗,故老師也藉此提倡參觀展覽、實地走訪的重要性。
如果說建築系學生用模型呈現對未來的投射,藝術家郭俞平則是用模型投射過去。在中興新村出生並度過大半童年時光,直到父親退休舉家搬離,這座當時因省政府而建造的新市鎮房舍是郭俞平兒時作夢的地方,對她來說別具意義。在參展作品《延遲與凹洞》中,她運用馬糞紙板重塑兒時記憶中的住宅空間,將房子裡的細節、材質、光影依照記憶中的模樣還原,再以錄像的形式呈現。藝術家透過創作的過程與自己的失落感對話,作品完成時個人的鄉愁也獲得了處理。但比起哀悼,郭俞平表示其實並沒有那麼悲傷,更像是放下過去、好好面對未來。
黃芊妤老師做為一位研究社會人類學的學者,摩登生活展對於社會與文化的著墨令她十分精艷。「文化」是指一群特定的人涵蓋多面向的知識和行為體系,這群人依循著這套體系過日子,也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來維持或改變這套體系。因此人類學所研究的文化,其實可說是人們生活的全貌。展覽不僅呈現了不同年代的社會風氣、生活型態和建築之間的關係,更是將現代文化打造的過程有系統地透過如說書人般的一座座建築清楚地陳述。最後,黃老師也點出現代生活的文化特質之一是「自我認同」,期許大家在爬梳過去不同階段的歷史後,可以漸漸找到自身的定位。
或許建築檔案庫建立後,真正會使用到的不是建築圈的人。但如同三位來賓所分享,透過在建築作品置入另一個社會角度的歷史,可以更真實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提供史學家一個更宏觀的敘事狀態。如此一來,當「現代」建築放在臺灣這樣多元的語境下討論,它變得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這些擁有不同歷史背景的元素如何被組合、重構,進而產生一座符合當下的建築,現代的意含才得以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