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俊強 藝術家
王德瑜 藝術家
王韓芳 獨立策展人
蕭有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副教授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可折抵當日購書)
藝術家王雅慧的作品中充滿著對空間的想像,而這背後與她本身對建築的興趣與研究有關。上週末在書軒舉辦的座談會,邀請多位與雅慧有淵源的建築與藝術創作者們就《筆記》出發,從建築空間的面相與讀者聊聊她的作品與創作脈絡。
關於本書的醞釀,策展人暨編輯王韓芳分享到雅慧是個好奇心強烈的人,在梳理創作過程中遇到的許多疑惑,試圖去理解出自己的一套想法並建構出一個系統時,往往又會碰到更多的疑惑。在疑惑與解惑之間雅慧透過閱讀遇到了啟發她的建築師、藝術家與文學家,她的書寫中包含對於這些人作品與思想的研究。此外,她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如何去看待自身創作中的分歧:作品與想法的分歧無法同時呈現,因為想法的改變反映在作品之上需要好一些年的時間。雅慧的創作約略在 2019 年開始有所轉變,而想法的分歧大約在 2011 年左右開始醞釀,書中恰好收錄了的文字正是想法開始變化的日子所寫下的。這些紀錄了雅慧思考過程跟研究內容的文字,促成了《筆記》的誕生。
同樣作為創作者,王德瑜覺得自己跟雅慧有著一些關聯性、能夠互相理解。她認為雅慧透過創作去描述這個世界,透過純真、輕盈的手法,將複雜的概念以簡單的方式傳達,向觀眾分享她所思考的事情。雖然兩人都是以空間去思考創作,對德瑜來說影像是一個延續不斷的平面,但在雅慧眼中影像的記憶、畫面、變動都有不同的「質感」,她把時間拆解成一個個不同的元素,並將這些不可計量的經驗元素作為雕塑影像的成分之一。透過這些元素勾起觀眾的感覺記憶,或許非理性邏輯當中記憶的一部分,但能夠在那一刻浮現,進而產生更多延伸性的聯想。
藝術家牛俊強則分享到雅慧的文字讓他想起《靜謐與光明:路易.康的建築精神》一書中提到的概念:在靜謐與光的交錯中產生了靈感,而在這看似一體兩面的存在之上,有著「道」(order)。它超越光明與靜謐,象徵著整體的知識,是個更抽象且神祕的存在。雅慧透過文字將這些她所喜愛、關於「道」的藝術家、建築師、創作者帶到大家的面前。而關於建築對影像創作的影響,俊強以自身在法國駐村期間造訪廊香教堂的體驗來呼應雅慧拜訪阿爾托自宅的經歷。廊香教堂的參訪經驗深深影響了後來牛俊強創作上的影像剪接與展場設計。他覺得雅慧乍看之下日常生活中與建築並無太深入的交流,但事實上這些經歷都被她內化了。空間中的遊歷轉化為影像中的時間感,時間與空間都被融入了創作中。
雅慧直到生命的最後都還保有好奇心,持續著對生命終極的叩問,更透過文字延續自己。從書寫中可以看到雅慧真誠地分享20幾年來的所思所見,這些文字成為藝術家留下來的足跡。除了作品之外,期許她的精神能夠透過《筆記》傳達給更多喜歡她的觀眾與研究藝術史的人,而大家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其他的靈感—— 就像當年雅慧閱讀她喜歡的創作者的著作而受到啟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