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姿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 專任副教授暨學程主任
文心藝所 (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350 (含書店入場費)
無限制
音樂的元素對墨西哥藝術家亞伯拉罕.克魯茲威利戈斯而言,無論在生活或作品中,都佔有一席重要之地。克魯茲威利戈斯經常想像著日常活動的配樂,像是搭乘地鐵、與朋友相遇或參觀美術館時所聽的音樂;之於創作層面,他思考著雕塑作品與交響樂、民謠、龐克、森巴等等音樂風格之間的聯繫。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在本次專家講座,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暨學程主任林姿瑩,擔任這次活動主講人。講座將從宏觀的拉丁美洲音樂文化脈絡出發,聚焦克魯茲威利戈斯的家鄉 —— 墨西哥代表性的音樂風格認識與聆聽,到藝術家於作品中所提及的音樂回看 ,探索音樂和藝術在文化表達中的交融角色,期望提供觀眾多角度的觀展經驗。
文心藝術基金會此次展出克魯茲威利戈斯一系列雕塑和繪畫。由收集的現成物重新組成、堆疊的雕塑作品,反映了克魯茲威利戈斯自2007年開始發展的Autoconstrucción — 自我建構概念,作品看似未完成、即興的狀態,呼應墨西哥的發展歷史和足跡,藝術家透過作品建構的過程,理解生活和周遭事物,並隱喻自身的認同。而大部份的作品標題描繪著藝術家創作當下所處的狀態和日常活動,某些時候可以看到特定政治或歷史事件的描述,或者提及創作期間發生的時事,以及音樂。
「克魯茲威利戈斯的作品追求一個平衡感跟一些可以引發思考,或是他自己思考的架設,或是維度,或是織度。可以看到它的材質,在我的音樂的眼光裡看起來,它有木頭,木頭的質地有音色的不同,它有鐵件,它有斜角,它有層層堆疊,就像是我們的音階。」- 林姿瑩
Abraham Cruzvillegas個展的最後一天,北藝大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程副教授暨學程主任來到文心藝所,和大家分享拉丁美洲、墨西哥的音樂文化,以及墨西哥藝術家亞伯拉罕.克魯茲威利戈斯作品裡的音樂元素。林姿瑩教授帶著大家從拉丁美洲三種基本的音樂類型:印地安音樂、黑人音樂、和印歐混合的民間音樂,慢慢聚焦、拉近到位於中美洲的墨西哥。拉丁美洲的音樂主要由歷史背景,和各種民族融合等等堆疊發展,老師從墨西哥的Piñata,也就是於節慶或生日宴會上懸掛起來,讓人用棍棒敲打時,玩具和糖果會掉落下來的紙製玩偶、墨西哥亡靈節,以及卡通飛毛腿岡薩雷斯,和源自墨西哥街頭的傳統樂隊表演 - Mariachi等幾個墨西哥代表性音樂風格,探尋克魯茲威利戈斯作品中的音樂。
別於以往用文字或影像觀看作品,這次老師帶領大家透過耳朵理解克魯茲威利戈斯的創作,在每一個雕塑的背後,它所提到的歌曲和樂團都隱含不同的意義,甚至是歌詞裡提及的時事,這些都和克魯茲威利戈斯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除了作品標題裡提到的音樂,在藝術家曾經的一部訪談影片中,他利用周遭的物件堆疊雕塑,木頭、鐵件、織品之外,也有傳統樂器的影子。老師在此場講座中,也帶來了許多拉丁美洲常見的傳統樂器,讓大家體驗用「耳朵」聆聽克魯茲威利戈斯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