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建築系 教授、建築師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 講座教授
漆志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副教授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300(含飲料一份)
「學院 (school)」不是建築的空中樓閣或象牙塔,而是進行實驗與創作、追索設計方法與繪圖再現、策動思考與行動、匯集思潮與批判、推動出版與教育的觸發點。在建築「學院教育」風起雲湧並與社會緊密連結的時代,倫敦的AA建築學院與紐約的庫柏聯盟形塑了一個時代性的典範。台灣的建築學院也在這樣的影響下開啟了建築設計教育的新頁。
講座特別邀請曾成德教授與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教授——他同時也是本次【 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展覽所介紹的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jy)的兒子,共同回顧這段創作故事,並討論其來自今日的迴響。
「描繪時代的氛圍—Drawing Ambience(s)」 特別邀請曾成德教授與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教授——他同時也是本次【 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展覽所介紹的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jy)的兒子,共同回顧這段創作故事,並討論其來自今日的迴響。
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從倫敦與臺北遠端連線,為大家帶來一段其父親——同時也是書展主角之一的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橫跨美國與英國開展建築理論與教育的旅程。開場首先透過兩本講述媒體與資訊傳播的經典書籍,描繪了當時從現代主義(Modernism)向後現代(Postmodernism)轉移、全球通訊網即將建立的時代背景。阿爾文深諳建築透過圖像傳播的力量,講座中不但分享了其大量關於城市、文化以及與其他建築師之間往來的明信片收藏,也提及1970年創辦國際設計學院透過一系列郵票、海報與平面設計所進行的另類宣傳;接著一路延伸到1972年執掌AA倫敦建築聯盟後陸續製作「作品集」(Folio)、「盒裝」(Box)與「大開本」(Mega)等經典出版品的演進過程,細數了這些堪稱藝術品,與印刷、裝幀技術高度結合之作品背後引人入勝的故事。
此外,講座也進一步牽引出學院內部以繪畫溝通、展覽,在紙上相互對抗的氛圍(ambience)1,在這樣的環境下,精彩的建築繪畫便透過出版的方式傳遞到世界各地,吸引了無數有志投入建築的年輕學子的目光。曾成德老師則帶來了個人珍藏的相關書籍,並引用其中的話語和尼古拉斯展開越洋對話,進一步闡明了AA倫敦建築聯盟在博亞爾斯基帶領下,大膽、慷慨地提供資源與平台,培育出眾多知名建築師其幕後的理想與堅持。後續也提及了尼古拉斯為黑達克在學院前廣場作品展示繪製圖面的有趣往事。
1「ambience」是阿爾文.博亞爾斯基經常提到的詞,意指情境、氛圍,也因此成為其建築繪畫收藏巡迴展——Drawin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的標題,該展覽亦在2021年於臺北忠泰美術館展出,即「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其中文心藝術基金會出借收藏的眾多書目,一同響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