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盈棻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
陳栢青 青年小說家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作家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可折抵購書)
戰後台灣第一代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2021年,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策畫出版、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攜手合作,全新製作。
本系列講座基金會特別邀請到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作家)進行策劃,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
講座第四場邀請到陳盈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與陳栢青(青年小說家),針對《杜連魁》書中對於臺北東區和西區的描寫談起。延伸至楊德昌的電影——《恐怖分子》及《青梅竹馬》——與台灣同志文學(呼應「格雷美少年」)中所傳遞的東西區意象。
從西方到東方,從倫敦到臺北,《杜連魁》透過再書寫移植他者的生命經驗和感受。而王大閎也藉由重新檢視自身「中西合併」文化殊性,省思自我與他者衝突中,文化的識別、認同、歸屬、衍異與競爭等種種議題。期許讀者們在讀完《杜連魁》之際,能夠在不同文化的對應下體會各自底蘊的深厚之處。
文學、影視等文化產物再現並傳遞了城市空間,將不同時代的都市生活跨越時空間的限制帶給大眾。除了對集體記憶或社會現實的摹寫,也可以從中看見作者的觀點與執著。王大閎透過小說創作引領讀者跟隨主角的腳步,體驗那繁榮與衰敗共存的臺北城。而在《杜連魁》呈現1960、70年代的臺北面貌之後,楊德昌的電影接續描寫了1980年代的臺北意象。對照兩者的作品,除了瞭解東西區都市紋理的演變及臺北擴張的軌跡,更得以發掘作者們對於不同區域的觀點,而其中的建築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王大閎發表的〈文明的沐浴與沉浸的冥思〉(For civilized ablutions and submerged meditation, 1946)這件浴室設計在配置上展現了他對於如何以空間連結內外的思考,同時傳達「建築可以承載多重目標」的概念。如同古代羅馬浴場或近代臺北西區的同志三溫暖,同時具備談話、交際、隱私甚至是議題討論的功能。無論是城市或建築的尺度,在交錯的空間裡穿梭,人們逐漸打開感知並發展出自己的「文明」,進而找到在現代都市中的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