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成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終身講座教授 兼 跨領域設計中心主任
漆志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報名成功並出席講座者,將獲得限量展覽海報乙份)
建築是關於主體在時間中的空間體驗。
透過我們的身體在空間中移動,人們才確實和建築有所關聯;
而移動就是時間中的身體,時間讓空間充滿生命。
郭旭原、黃惠美透過「時間的空間」一展將當代臺灣都市建築的設計方法論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展出內容包含他們過去25年間的建築創作,兩人從沒有可能中找出機會,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將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
郭旭原和黃惠美是這個「時間的空間」熱切追求者,也是大膽試驗師。透過他們之間相互辯證、爭吵、甚至冷戰,但也相互扶持、鼓舞與相愛的過程,創造了時間的空間,也創造了觀者與他們之間的連結。
展覽及延伸講座將邀請觀眾從有別歷史視角、時代觀點、場域性格,甚至文化以外的觀察角度,與建築創作者共同體驗居住在建築裡的存在意義。
相對於可以搬進博物館的其它藝術作品,建築一般來說是無法移動的存在,更不用說放進展場,那麼試圖以展覽呈現這樣的存在,其意義為何?尤其當展出的建築作品都在我們方便到達的臺灣時,我們何不真正進到那個空間中得到更直接的體驗呢?當我們走進「時間的空間」展場,會看到模型、圖像、影像、文字、空間,這些元素很明顯地不是單純為了再現建築作品本身,而上述問題,則需要從展覽的本質開始剝開檢視。主講人曾成德與本展策展人王俊雄不約而同提及:展覽,或者策展,是把已經存在的事情,透過分類與再組織,讓策展人希望大眾理解的意義被顯露。而建築不只是建築,還包含了創作背後的想法以及社會環境脈絡;建築展亦不只是重要的大眾教育,也能定義一個時代對建築的看法,並從展覽本身創造歷史。透過展覽的回饋,平常埋頭設計房子的建築師能夠更加認知到自己是誰以及與這個社會的關係,而作為一個對話與傳遞觀念的路徑,建築展在這二十年來中逐漸拉近臺灣社會與建築的距離,或許有朝一日能形成一種認同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