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肇立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創辦人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講座$500,含書軒精心小點(三明治、甜品、飲品),活動現場購書享9折優惠。
王⼤閎先⽣熱愛文藝,昔⽇他在建國南路自宅及虹廬家裏時常邀請當時文藝界同好來跨界交流,如同包浩斯(Bauhaus),他組織了一個小社團名為「Chimera」(取名自神話中一個獅頭羊身蛇尾的混種妖怪)。當時常參加的人有許常惠(音樂)、郭良蕙(文學)、楊英風(雕塑)、郎靜山(攝影)、席德進(繪畫)等⼈。王先⽣當初創立社團時以「A Bauhaus Organization in Free China」為次標題說明其企圖,可見他深受葛羅培茲及密斯等⼈的影響。
今年包浩斯(Bauhaus 1919-2019)一百年,特別安排主題「奇美拉與包浩斯」在王大閎書軒介紹二者關係作為此系列文藝活動的開端。首場講題為「包浩斯在威瑪」。
工業革命後,新技術令「大量製造」開始實現;然而粗製濫造的產品又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在美感與效率上達到平衡,因此出現了各種新主張與團體——包括英國工藝美術運動(1880-1910)、維也納前衛派(1890-1910)、德意志工藝聯盟(1898-1927)、義大利未來主義(1909-1913)、俄羅斯構成主義(1917-1930)、荷蘭風格派等(1918-1924)。其中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領袖亨利・范德費爾德(Henry van de Velde)在威瑪大公的支持下成立了威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然而在政治情勢的變化下,范德費爾德因外籍身份被迫離開,於是推薦葛羅培斯擔任校長。1919年,合併了工藝美術學校與威瑪藝術學院的國立建築學院(即包浩斯)在威瑪成立,致力消除藝術家與工匠之間的隔閡,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並與工業生產結合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