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 社會心理學者
文心藝所 (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350 (含書店入場費、飲品一杯)
無限制
在現今性別議題受高度討論的時代,同志平權運動曾在不同階段的歷史上走過許多關鍵性的道路。1960年代發生的紐約「石牆酒吧事件」,被視為美國同志與跨性別者反抗體制的重要里程碑,許多平權團體和遊行也在此事件後陸續被組織、建立。美國當代攝影師南.戈丁即身處於這樣充滿變動和紛亂的年代,她曾說:「我的慾望是保存人們生活的感知,賦予我所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力量和美麗。」,戈丁自1970年代初期開始,為波士頓跨性別社區拍攝一系列黑白照片,開始她的創作之路,也捕捉後石牆同志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拍攝變裝皇后、親密關係的同性、異性情侶、毒品、愛滋與性等主題的照片。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邀請到曾長年旅居美國的社會心理學者劉文,將從美國酷兒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切入,談1970至1980年紐約東村地下次文化的生活,並從南.戈丁的攝影來看看她鏡頭下的酷兒世界。劉文教授也將分享他旅居紐約的經歷,從學術與社會運動發展的角度,與大家聊聊戈丁作品中所述說的酷兒文化,以及在色彩鮮明、視覺強烈的影像背後,對於當時性別、邊緣群體的關注。
「我覺得她就是一個很酷的攝影家,因為她記錄生命很多不同的面向,就算是我們認為很尋常的角色,只是我的朋友圈,或是朋友的小孩,她都可以拍出一種,可能生命不同的樣貌,跟我們所講的這種酷兒時間性。」 - 劉文
講座一開始,劉文老師提及美國攝影史上著名的三位女性攝影師:黛安.阿勃絲、辛蒂・雪曼和南.戈丁,以她們作為猶太人的共通特點,連結美國東岸次文化發展,還有南.戈丁的成長經歷。從專業的學術經驗和研究角度,老師分享了三個看待戈丁作品的重要面向,分別為戈丁的作品為何在80年代的美國如此重要、戈丁如何從酷兒的時間性呈現對時間和未來非主流的想像,以及當時紐約東村如何讓藝術家們發光發熱的因素。
從這三個面向延伸聊到1960年代開始的同志解放運動、反戰的風潮、女性主義的崛起,和各種民權運動的影響,其中全球愛滋危機的爆發更是慢慢建構出當時酷兒社群,種種關於那時候地下次文化的樣貌,都表現在南.戈丁早期作品中。其中劉文老師以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的《Cookie Laughing, NYC》和戈丁紀錄身邊朋友的攝影為例,分享同志族群在艱困年代的抗爭。從酷兒的角度來看,老師從酷兒理論大師巴特勒的觀點,提出關於「性別展演」的概念,drag queen或drag king以扮裝或表演作為生存的策略,證明性別的本質;以及《巴黎在燃燒》這部紀錄片,描述80年代紐約西村酷兒青年的處境,而這些當時被視為邊緣群體的族群,也經常在戈丁的作品中看見。最後講座拉回紐約東村,從曼哈頓下城區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的走向等,分享南.戈丁的攝影風格,和同時期發展的凱斯.哈林、巴斯奇亞、黛安.阿勃絲,總結那個時代藝術家們用創作來抗爭社會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