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孫啟榕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講師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 $1500(含當月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點、導讀筆記)
套票 $9000(費用含6場沙龍之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食、導讀筆記)
徐苔玲、王志弘譯,《城市與設計》。群學,2019。(原著:Paul L. Knox, Cities and Design)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一講將從《城市與設計》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孫啟榕老師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城市與設計》
好設計打造好生活,好生活活出好城市
城市原本是製造業年代的產物,卻按照消費社會的形象徹底改造。富裕家庭之間相互競爭的消費支出,強化了風格與設計在各領域的重要地位。設計崛起形成一種專業,更在規模上急速成長,一方面反映了獨特的地理形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注意到,設計業大都落腳於與全球關鍵企業服務系統連結最緊密的城市。設計與城市血脈相連。
本書以社會科學的視角,凝視設計在當代城市的經濟與文化脈絡,探討設計與城市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書首先追溯都市設計的知性根源,針對設計專業在塑造都市環境上的印記與效能,提出批判性的評價,檢視設計在當代城市之物質文化中的角色,並且具體剖析了當代城市中設計者、生產者和分配者之間的複雜關聯:例如,紐約的時裝和平面設計;倫敦的建築、時裝和出版業;米蘭的家具、工業設計、室內設計與時裝;巴黎的高級時裝等等,不一而足。
2006年是個關鍵年,地球上超過一半的人口落居於城市。城市為設計、設計服務,以及與設計相關之「情感」所繫的場景。相對的,設計也進化為行銷城市—當前台灣政治亮點—的起點。
隨著2006年都市人口超過全球的一半,城市逐漸成為設計與情感交織的場域,設計亦成為一座城市行銷自己的起點。它們因製造業興起而產生,之後依循消費社會的形象被重新改造,設計在此過程中崛起為專業,並與全球關鍵企業的服務系統緊密相連。在《城市與設計》中,作者地理學家保羅.納克斯(Paul L. Knox)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凝視設計在當代都會中所扮演的經濟與文化角色以及定位,並針對設計專業在塑造都市環境的效益,提出批判性的評價。書中以不同地區的設計產業為案例,如紐約的時裝與平面設計、倫敦的建築與出版業、米蘭的家具與工業設計等,剖析了當代城市中設計者、生產者和分配者之間的複雜關聯。從考究設計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設計產業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我們得以反思面對臺灣當前的都市,規劃者與建築師該如何整合資源,在設計時維持一個地方的流動性與多樣性,讓我們的城市邁向更宜居、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