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陳靜宜 作家、美食家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 $1500(含當月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點、導讀筆記)
曾亞雯, 王志弘譯,《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群學,2018。(原著:Josée Johnston, Shyon Baumann, Foodies: Democracy and Distinction in the Gourmet Foodscape)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最終講將從《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陳靜宜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
來自美食愛好者的一本飲食研究書寫
談起饕客,你會想到什麼?是嫻熟米其 林餐廳的上流社會人士,還是熱衷於挖掘特色小店的部落客?其實,饕客就是把食物視為自我認同的核心,而不只是維生所需的人。在饕客眼中,食物除了是熱量的來源,還像是文化作品,不斷受到眾人的鑑賞與評價。而個別飲食愛好者的口味抉擇,則不只流露出各人的舌尖偏好,也展現出不同飲食美學背後的族群、性別或階級品味。
正如台灣食安危機引發的消費者抵制運動所示,食物可以很政治,而饕客文化同樣反映出當代「倫理消費」的趨勢。吃在地、食當令,及各路永續農法的生態友善論述、對抗大型食品業者的手作食品,還有對異族料理的理解包容,種種價值觀的興起,都左右著饕客關於食物好壞的辨別。讓你我成為餐桌上的公民,從步入饕客的世界、瞭解食物背後的社會意涵做起。
每道料理的誕生都承載著時代背景,口味與詮釋也隨著社會變遷不停地變化。透過對飲食文化的梳理,不僅能品味各地料理的特色,也能更深刻理解自身文化與社會環境。社會學者喬西.強斯頓(Josée Johnston)與塞恩.包曼(Shyon Baumann)在共同著作《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裡探討飲食背後的人文地理學概念,分析美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揭示了當代社會的飲食民主化過程。當美食加入都市議題的討論,它展現出空間、文化與經濟的影響力——無論是地方小吃或家庭料理,相似的食材與烹飪方式,因不同的背景而產生獨特的味道,這些味道象徵著「認同感」,串聯起人們的共同記憶。而隨著社會的改變,料理開始突破階層的限制:以菜脯蛋為例,原為一道簡單的家常菜,因為民眾在食物中追求更多層次的感受,廚師發展出更精緻的手藝來端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脯蛋,讓這道料理走入高級餐廳中,於是當代美食地景便有了轉型的機會。如同大眾的對口味的喜好一樣,料理中所隱喻的人文地理隨著時代不斷浮動。人們所品嚐的每一口滋味背後,事實上有著比想像中更深層的意涵,等著被發掘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