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林思駿 在地偏好工作室Topophilia Studio 負責人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 $1500(含當月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點、導讀筆記)
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群學,2013。(原著:Peter Adey, Mobility)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二講將從《移動》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林思駿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移動》
移動性,是我們據以生活和理解世界的一種關係
作為一本「概念書」,《移動》以跨學科取向爬梳了環繞「移動性」(mobility)的豐富理論與研究,並點評對該主題有所貢獻的重要作者及思想家。不僅追溯「移動性」如何在地理學內部發展成關鍵概念,更廣泛觸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都市規劃、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相關討論。本書由四個主題章節構築而成,分別討論意義、政治、實作及中介。
移動是一種人們與世界產生關聯、參與其中,並在過程中分析並理解世界的方式。雖然看似抽象,但實際上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它的體現。彼得.艾迪(Peter Adey)在其著作《移動》中假定移動性涉及某物橫跨、凌越和穿過空間的移置,並探討其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特質。上至貨物的國際運輸,下至居民的社區交流,甚至是微尺度的身體代謝,它們背後皆由複雜的管制技術、權力關係與意義所構成。而除了物質面向的討論,作者也藉小說《時空旅人之妻》的故事比喻人們對於同步的欲望:例如努力配合彼此忙碌的行程在不同時間表上運作、調整自身在時空間中移置的過程,只為追求「鄰接」(proximity)。這是許多現代人通勤、旅行都經歷過的體驗,更是移動性跟人們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