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石婉瑜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系 副教授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 $1500(含當月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點、導讀筆記)
國家教育研究院、徐苔玲、王志弘譯,《城市與自然》。群學,2012。(原著:Lisa Benton-Short, John Rennie Short, Cities and Nature)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五講將從《城市與自然》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石婉瑜教授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城市與自然》
「城市裡沒有『自然』災害這回事,猶如沒有獨立於自然而存在的城市。」
地理論著向來認為城市只是種社會現象,環境科學家則傾向忽略都市。因此,《城市與自然》旨在藉著檢視都市,重新連結科學與社會科學,批判忽視都市生命與生活環境基礎的主流學院論述,討論都市自然環境與都市本身如何受到社會影響。
本書環繞三項核心主題:1歷史脈絡中的都市環境;2都市-自然關係的議題;3(重新)調整都市-自然關係。內容包括進階讀物和專題個案研究,論及孟加拉、巴黎、德里、羅馬、庫巴坦、泰國、洛杉磯、芝加哥、紐奧良和多倫多。作者試圖重新引介社會科學的視角,檢視都市自然、城市及城市的實質環境,對於環境研究、都市研究與規劃的學生和學者,本書可謂深具價值。
許多人直覺上會認為「城市」與「自然」這兩者是對立的關係,實際上都市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一直都扮演著輔助的角色,而該如何與之共存才是人們真正的挑戰。早年的都市規劃在發展初期,資源分配者為了區分族裔、社會階級和性別,往往會就土地使用進行分區,這種規劃導致了空間上的不平等,並使弱勢群體更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以臺北為例,某些地區如社子島因為過去的都市防災規劃而成為易淹區,這樣的措施加劇了該區居民面對水災的風險。由此可見在檢視人們所生活的都市時,應當同時考慮環境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個層面,才有機會做出更全面的規劃與改進。都市的崛起是古老的故事,也是當代的預言。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試圖馴化自然,但最終改變的往往是人類自身與其創造的聚落空間。而天災、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不僅迫使人們重新審視生活方式和自然的關係,也提醒我們在規劃人造環境時,更應該思考如何創造永續的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