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教授
高郁婷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世界是垂直的》譯者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 $1500(含當月閱讀書籍、專家導讀、主題沙龍小點、導讀筆記)
高郁婷、王志弘譯,《世界是垂直的》。臉譜,2020。(原著:Stephen Graham, Vertical:The City from Satellites to Bunkers)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四講將從《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高郁婷博士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世界是垂直的》
當我們習慣以平面看世界,我們漏看、錯看了什麼?
新堡大學都市地理學家帶領讀者自高處出發,沿垂直縱軸逐步遞降,並深入地表之下;從高懸都市上方太空、大氣層的飛行物體,到城市中的大樓、棚戶與各式高架建物,再深入地底隧道、掩體與下水道──層層剖解隱匿於空間垂直分化中的人權、公義與社會問題。
即使科技日新月異,從紙本地圖到Google Maps,地圖仍習慣例採俯瞰視角,用扁平的色塊與線條來繪製,一直以來遵循舊例,承襲為歐洲航海、殖民活動與帝國主義而服務的製圖傳統。數百年來,這讓我們對世界地理的想像不自覺狹隘而扁平化。然而現代科技帶來五花八門的新技術,如人造衛星、飛機、無人機等,統統都愈加緊密牽動著人類日常;另一方面,建築工法不斷進步,我們在都會裡也逐漸離不開各式電梯、摩天大樓、空廊、地底隧道、下水道等設施。人類的都市生活日益「層次豐富」了起來。
但在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的城市裡,有哪些空中殖民、垂直高度霸權、拔地而起的「空間不正義」現象,正暗自於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靜靜醞釀中?而持續向地底深處開掘地窖、下水道、掩體甚至於礦坑,又有什麼樣的社會意涵?本書作者史提芬.葛雷罕教授以二十五年累積的跨領域學術訓練,結合他在科技社會學、都市規畫與地理學界養成的專業眼光,藉著本書深入研究並探查這些現象。
本書除了回頭檢討多數人過去看待城市的陳見和觀點,也為讀者的視界增添了更多層次與縱深。作者提醒了我們應隨時留心權力、科技、政治與都市垂直分層之間的複雜勾連,更不該遺忘人文關懷與批判思考在此時此刻、全球都市發展中的重要性。
談到地理學,多數人想到的是在圖紙上以線條與色塊描繪出世界樣貌的二維地圖,然而傳統地理學的平面思維已不足以解析當代社會的複雜性。在《世界是垂直的》中,作者史提芬.葛雷罕(Stephen Graham)從他研究城市、都市生活與地理學的背景出發,探討垂直向度在政治、社會、戰爭、文化及生活中的影響。從最高點的「衛星」至最低點的「礦坑」,雙向度的垂直線不僅邁向天際同時也鑽入地心、穿越水體、甚至到外太空。這些垂直的多層次量體與各種權力鑲嵌,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社會關係。而在許多如《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與《阿基拉》(AKIRA, 1988)等經典科幻作品中,亦可看見層級分明的城市結構。在吸引觀眾穿梭層層疊疊的賽博龐克城市之餘,更影射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葛雷罕藉由書中各章節不同高度的描述,對於這些因大眾習以為常而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垂直隱喻」進行質問,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並揭露其中的問題,進而思考該如何面對當代社會中日益增強的階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