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研究策劃團隊
黃俊銘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於報到時付款,現場提供飲品與小點)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探討1949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展覧揭示了在二戰結束後臺灣面臨新的轉變,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美援時期、解嚴一路至近代,臺灣的生活文化逐漸走出政治意識形態影響的陰影並邁向生活自由的摩登時代,同時也開啟了一扇「自由」的想像之門。在探求與渴望現代性的同時,透過建築成為認知臺灣戰後生活文化變遷的視窗。建築實體的存在亦印證了生活文化事件的真實,建築因此成為與生活文化事件互動的實質文化形式。
戰後每個階段的發展皆為「新因素」加入,並非完全推翻掉舊有的規矩,反而跟舊有因素緊密銜接。首場沙龍將針對展覽的序曲做一個更全方面的討論:邀請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 從建築與藝術史的角度,著眼於展覽中未多加著墨的日治時期,對當時的建築人才、技術、工法、建築認知、法規等進行探討。串聯起戰前/戰後兩個時代,帶領聽眾瞭解當中種種建築因子延續性。
呼應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而開啟的奇美拉建築沙龍討論,期許能藉由講座補充展場中較不易準確表達出來的觀念性論述,針對戰後到1980年代這個決定我們當代生活模式的一段重要時期進行考究。首場邀請到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理事長黃俊銘與三位策展人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對談。
展覽以建築作為引子,來看由它所衍生出的生活隨著時代變化的狀況。建築與生活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它與一般民眾息息相關。對談中,黃俊銘以建築師陳仁和的鳳山區肉品市場 為例,點出產業建築是個了解當下真實生活的建築形式,畢竟許多建築表現都受經濟、產業的發展影響。因為人們的思考、生活型態在改變,所以都市才會隨著改變。策展人表示,所謂的「摩登生活」其實是動態的,象徵著人們持續追求摩登的狀態。而展題中使用「摩登」而非常用的「現代」一詞,是希望有別於於理性、嚴謹的現代主義,能夠更強調五光十色、繁華的生活情境。
一個偉大的城市可以容納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收入、品味,比起理想規劃之下的城市,多元混雜的狀態更適合居住。不同個性集合在一起的不均質狀態,正是台灣現況的寫照。當我們透過建築探討時代的特質與意義的同時,也得以延伸討論到大眾對生活的想像。而為了進一步推廣建築文化,文化部 近期也宣布建築界期待已久的台灣建築博物館 將在2026年落腳於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20號建物。以「展覽先行、研究開啟」為方向,期望能為台灣的建築脈絡留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