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研究策劃團隊
蔣雅君 中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黃模春 建築師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於報到時付款,現場提供飲品與小點)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探討1949至1983年間,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展覧揭示了在二戰結束後臺灣面臨新的轉變,從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美援時期、解嚴一路至近代,臺灣的生活文化逐漸走出政治意識形態影響的陰影並邁向生活自由的摩登時代,同時也開啟了一扇「自由」的想像之門。在探求與渴望現代性的同時,透過建築成為認知臺灣戰後生活文化變遷的視窗。建築實體的存在亦印證了生活文化事件的真實,建築因此成為與生活文化事件互動的實質文化形式。
第二場沙龍回應展覽主題,探討戰後對生活產生的改變。邀請到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蔣雅君 透過其研究與「新生活」有關的建築案例展開討論,包含王大閎自宅所顯現出來的新生活方式、漢寶德建築師設計的福音新村、南機場公寓等。同時,建築師 黃模春 也將來到現場進行戰後建築史的分享。
作為臺灣戰後第三代建築師,黃模春分享他從訓練到執業多年的經驗,從中看見「建築」這個外來之物是如何在他們這代建築師身上萃煉並逐漸跳脫西方的框架。黃建築師也分享到他參與編輯《建築師》雜誌 1979年 一/二月 特刊「光復以來臺灣建築的回顧 (1945~1978)」的過程。這本別具意義的特刊,可說是打開了臺灣建築研究的路,當天的幾位講者亦表示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曾受惠於這本刊物中的資料。而蔣雅君老師由本身做過的住宅研究出發,分享建築發展與生活演進的關係。從前衛小住宅(王大閎自宅)裡找到現代生活的腳本,從社會住宅(福音新村、花園新城)中發掘群體生活的新樣貌。此外,她提到本次展覽中所出現的大量手繪施工圖,如:盧毓駿建築師彷彿蒙太奇般的樓梯剖面、陳仁和建築師一筆一畫中透露出的技術理性,每一件都反映了建築師自身對於建築的定義和他們是怎麼作為一個建築人的角色參與其中。觀眾藉由這些模型與圖說得以瞭解各時代建築人的自我定位,也可以看到建築在多元樣貌下的定義。
建築師透過設計手段表達主張,讓使用者覺得生活豐富。回溯1979年的《建築師》雜誌特刊到後來漢寶德建築師、成功大學早期出版的刊物,建築和建築師的角色隨著時間形塑成人們現今所認知的樣貌。建築師成為「生活的空間形式」的代言人,建築則是我們居住的容器。而「容器」中的種種細節都是生活的一部份。近年來,建築更是變成一種文化理解,人們的生活也藉此更往文化面更靠近了一些。最後黃模春建築師也期許臺灣新一代的建築人可以多去感受身邊有價值但沒被好好對待的事物,透過設計讓世界看見這些源自於我們文化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