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偉雄 文化社會學家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郭旭原、黃惠美透過「時間的空間」一展將當代臺灣都市建築的設計方法論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展出內容包含他們過去25年間的建築創作,兩人從沒有可能中找出機會,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將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
郭旭原和黃惠美是這個「時間的空間」熱切追求者,也是大膽試驗師。透過他們之間相互辯證、爭吵、甚至冷戰,但也相互扶持、鼓舞與相愛的過程,創造了時間的空間,也創造了觀者與他們之間的連結。
展覽系列講座最終場:【建築渴望棲居】特別邀請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家) 與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進行對談。從歷史視角、時代觀點、場域性格,甚至文化以外的觀察角度,與觀眾共同探討居住在建築裡的存在意義。
棲居(dwelling)一詞指的並不是單純的居住或生存在某處,而是在某個空間的某一刻,某個人覺察到自己跟萬事萬物連上線,跟外在的光、風、生物產生關係,理解著太陽的日升日落——那樣重生般的頓悟,是主講人詹偉雄對棲居的解釋。「時間的空間」這一個展覽,談的不是建築物本身,是人在空間中作為一個意識的主體所獲得的體驗。無論這個體驗是主動或者被動,都來自於一種對棲居的渴望,人類最初在洞穴的空間經驗,儘管在現代生活中已然失落,仍是我們最深處的追尋與嚮往。大尺建築的作品70%以上是住宅,與棲居直接相關,而他們在這個展覽中表達建築的方式,似乎亦在訴說自己永遠都存在一個對棲居的夢想,儘管在極度資本主義的市場中求生存,他們還是在工具的理性中埋藏浪漫的成份,只因他們本身就是有意識的生活者。建築專業者永遠在建築、業主與使用者之間來回,但其實都市裡渴望著各式各樣的心靈炸彈。人是時間的動物,當我們進入建築物,經過不同空間的對比與張力,其中疊加起來的經驗是否帶有詩意的震撼,是否能召喚出特定情感,在建築與棲居之中,是否能尋找到安身之處,關鍵都在於對於時間的捕捉與體現,這樣以小博大的幽微的創造性,正是建築師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