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想工作室 2024年北美館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
沈庭增 沈庭增建築製作 主持建築師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300(含書店入場費與咖啡一杯)
每年於英國倫敦肯辛頓花園舉辦的「蛇形藝廊夏日展亭」可視為建築圈萬眾矚目的焦點。自2000年英國建築師札哈.哈蒂(1950-2016)受邀為其設計一座「帳篷」開始,夏日展亭的建築計畫開始成為藝廊例行性的委託創作。先後有伊東豊雄(2002)、奧斯卡.尼邁耶(2003)以及雷姆.庫哈斯(2006)等耳熟能詳的重要建築師參與,近年亦有不少新銳建築師如2022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2017)、堪稱最年輕獲選人的女建築師芙烈達埃.斯科貝多(2018)以及將在今年帶來全新設計的韓國建築師曹敏碩,陸續在這塊如茵的綠地上創造出一座座濃縮並再現了建築師代表性設計語彙的空間。
而2014年的夏天開始,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X-site計畫」幾乎每年都會由新銳建築師、藝術家團隊在美術館前的戶外廣場搭起歷時一至三個月不等的獨特「建造」,與蛇形藝廊夏日展亭的出發點相若,X-site 計畫同樣聚焦充滿實驗性的臨時空間,更應運城市廣場特有的公眾脈動與整體性,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本次文心藝所主題書展特別邀請2024年北美館第11屆X-site 計畫首獎得主感想工作室與沈庭增建築製作主持建築師沈庭增,以「作品性——圍繞展亭的對話」為主題,從今年夏天矗立於北美館廣場上的《林木林》(Analogue Forest)出發,並透過相關選書,展開一系列對於展亭從附屬建築邁向自立的完整空間,橫跨藝術、裝置與建築多重領域的探討。
繼先前展亭建築專題豐富的介紹之後,本次沙龍將討論由國外的案例拉回臺灣,從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X-site計畫來進一步探究這類建築空間。當展亭的存在給予了建築師展現對自身作品的想法及在創作上探索的機會,這些具有時間性的小建築空間會具有什麼樣的作品性?跟創作者和觀眾之間又會有什樣的關係?
北美館 X-site 計畫今年的首獎得主「感想工作室」的成員鄭皓鍾、邱元甫、張博允、陳思安、黃郁慈來到藝所書店,為他們的作品《林木林 Analogue Forest》從建築、技術與藝術層面帶來了深度的分享。從「一個廣場上盡可能大的建築」這樣的核心構想展開,團隊試圖創造一個建築場所。透過工程結構、建築元素及尺度的操作,讓觀眾感受到它是一座建築,並且日後還能想起在空間中體會到的感受。在如此目標之下,進行一連串嚴謹的反覆計算和測試,經過精確的施工做出來不可測量的感官體驗,誕生了彷彿森林一般的場域。
整件作品源自團隊對於結構、建築所設想的元素各式各樣的組合,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森林的意象」其實是在設計發展的過程中無意間產生的。這座由柱子和網布構成的結構系統並非單純想要模仿樹木和搖曳的枝葉,本質上還是創作一座大建築,只是在構築的過程中森林裡的經驗獲得再現的可能。除了回應副標題中的「Analogue(類比)」之外,也可說是作品在論述上與類比建築(Analogue Architecture)的一種對應。
團隊透過展亭把森林裡的感覺捕獲起來,他們削弱人造物的存在感、使自然的氛圍流進通道一般的場域中。運用基地既有的動線配置和高地落差,引導公眾進入、停留、迷失或找到自己的角落。而當人們聚集於此,事件自然會在此發生。藉此展開一系列公眾計畫,思考人與物件的關係、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當天受邀與談的嘉賓,同時也是X-site 計畫2016年的首獎得主建築師沈庭增在座談最後分享:在設計的過程中限制往往帶來了可能性,但通常來自外部。而感想工作室除了基地既有限制之外,更是在設計的過中為自己創造了內部的限制也為這件作品打下重要的基礎,讓人從中看見X-site計畫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