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
蔡胤勤 書籍藝術研究者/策展人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500(含書店入場費與手沖咖啡一杯)
「藝所沙龍」 邀請 PAPER MATTER 創辦人 — 蔡胤勤 擔任年度選書人,亦就文心藝所藏書,合作「Artists’ Books Series」講座。本系列講座旨在以探討空間性(spatiality)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作品之個體藝術家深論為座標,討論對象橫跨六七〇年代的先驅,乃至當下仍以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藝術家,以被視為媒介/媒體的藝術家書籍作品實體翻閱與內容研討,剖析書籍結構及其生成邏輯,如何作為創作計劃的互補抑或節點;易言之,藝術家為什麼做書?其觀念又是如何流淌在其中,遂成為藝術理論家/策展人 Lucy Lippard 所謂的邁向公眾之最佳媒材。
“ I want to be the Henry Ford of book making. ” — Ed Ruscha
美國藝術家艾德.魯沙(Ed Ruscha, 1937- )曾因1961年訪問歐洲,在他所謂「街頭上的⼩書攤」中看到展台上待售的書籍,那些具有「非商業外觀,⼀種少⾒的、清晰的設計」的冊⼦促使他產⽣書籍作為觀念載體的靈感,更因為 1965 ⾄ 1969 年於《藝術論壇》(Artforum)雜誌擔任版⾯設計總監的緣故,對紙本及其邁向公眾的出版特質情有獨鍾,遂使他想成為製書界的「亨利.福特」。
綜觀歷史,他在 1963 年所創作的《⼆⼗六個加油站》(26 Gasoline Stations)⼀書已被許多藝術家書籍學者認定為此媒材的當代範型(paradigm),成為後世藝術家從事相關創作的典範;該書出版五⼗年後,代理艾德.魯沙的⾼古軒畫廊(Gagosian)更替他舉辦了 Ed Ruscha Books & Co. ⼀展,這檔名為「艾德.魯沙及其之後的藝術家書籍」展覽,便可⾒其藝術家在該領域的代表性與影響⼒。
本講座將剖析艾德.魯沙在 1963 - 1978 年間所創作的 16 本藝術家書籍以及和書籍息息相關的繪畫作品之間的關係。也因其藝術的訓練植根於商業藝術並⽣活在陽光明媚的加州,促使他運⽤許多消費社會以及好萊塢⽂化的視覺符碼在書籍當中,內容將從普普藝術、觀念藝術和極簡主義的脈絡進⾏鋪陳,深入討論艾德.魯沙的作品及其影響和當代藝術家書籍的源起。此外,藉這難得的機會,參與者可於現場翻閱藝所書店典藏之原作。
藝術家艾德.魯沙(Ed Ruscha)在1963至1978年間創作了16本精彩的藝術家書籍,他將書籍視為最能夠完整呈現其當時的概念與想法的媒體。後來他逐漸轉以「文字繪畫」的形式進行創作,久居洛杉磯的他,對當地的流行文化與日常生活深感興趣,經常將城市的景象與日常的字詞結合為畫作。作品如同一部部沒有明顯情節敘事小說,這些從廣告標語、日常對話擷取出的片段文字與圖像沒有一個共通主題,而是各自獨立、有著自己的生命。魯沙透過此系列文字繪畫傳達他認為「創作不需有一個合理的概念、不用刻意去回應歷史或某個故事」的想法,這系列的畫作與他的攝影作品同樣對觀念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的文字繪畫最早可追溯至1959年,至今他依然持續以此形式進行創作。2000年出版的《They Called Her Styrene, Etc.》書中完整收錄600多張文字繪畫,翻閱的過程不時可以感受到魯沙低調而機智的幽默。除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家書籍,現場也特別與參加者分享由文心藝術基金會收藏的 「Turbo Tears (2020)」版畫,該作品為2021年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為紀念開館21週年所推出的義賣作品之一。藝術家在作品中透過文字組合,以特殊的手法創造兼具速度感與流逝的眼淚的效果。藉這次近距離欣賞魯沙作品的機會,想必更加深了參加者與藝術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