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萊娜.比奈(Hélène Binet) 建築攝影師
漆志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副教授、「建築與書的友誼」策展人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300(含飲料一份)
埃萊娜.比奈(Hélène Binet)是著名的建築攝影家,她受邀拍攝過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許多重要建築師的代表作品,並曾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舉辦個展。
在這次的講座中,埃萊娜.比奈將從早年經由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的引薦,使她有機會拍攝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的建築作品,以及希臘建築師迪米特里斯.皮吉奧尼斯(Dimitri Pikionis)的作品「路徑」(Path)談起,透過她的鏡頭娓娓道來:這樣的拍攝經驗如何對她的創作生涯造成深刻的影響?當時的情緒衝擊如何成為燃燒至今仍不斷追尋的創作初心?
埃萊娜.比奈回憶了最初受到家族友人、設計師讓.珀蒂(Jean Petit)的影響,從影像與出版品的角度領略建築之美,以及1986年因任職於AA倫敦建築聯盟的丈夫拉烏爾.邦修頓(Raoul Bunschoten)投入建造約翰.黑達克作品〈時間的崩塌〉而獲邀拍攝,進而結識院長博亞爾斯基以及黑達克的故事。她從後者的文字中體會到建築與攝影間的差異——黑達克經常用「滲透」一詞來總結其教育的潛移默化,更讓她發掘了創作本心的力量——比奈注重細節、偏好黑白抽象畫面的作法也投射在黑達克於奧斯陸、紐約及布拉格等地作品的攝影紀錄中。如同黑達克用混合了詩詞、知識與藝術的「方格」作為學生的練習,她也認為畫幅(frame)之內「每張照片都必須是完整的世界」。
除了黑達克的深遠影響,受博亞爾斯基委託拍攝的建築作品也成為她與建築重要的相遇,不但牽引出與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1943-)之間的長期合作,也陸續為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與札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人拍攝工地現場。比奈並分享了疫情期間與平面設計師兼出版商拉爾斯.繆勒(Lars Müller, 1955-)共同創作新書的心路歷程,更首次公開了為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öhm, 1920-2021)紀念展所拍攝的教堂照片。回應觀眾提問時,比奈以演奏者與作曲家來詮釋攝影與建築的關係,期許大家能從她的作品裡感受到想像的空間,如同閱讀書本一樣進而創造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