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又誠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劉惠芳 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 助理教授
蘇孟宗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于欣可 TU Delft 建築學院都市學 博士候選人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現場依書店收取入場費 $150,可折抵書籍與飲品折價)
《普羅。大眾。決戰明日世界》系列講座延伸自文心藝所選書的深夜讀書會。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發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劉惠芳進行策劃,邀請數位建築專家學者就地景、都市、建築等領域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理論著作,進行導讀分享和對談。有別於過往純建築的論述,轉而以更多元的視角觀看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針對書中諸如都市學(Urbanism)、共有性(Commonality)、公共性(Publicity)、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等概念與讀者交流討論。第二場「美國建築物的死與生」將由駱又誠老師帶來《建築養成記:建成後紀實》(How Buildings Learn: 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的導讀。
自從《美國偉大城市的死與生》於上世紀六零年代初期問世以來,建築界一直不乏對於傳統建築與規劃專業「作為」的批判與價值辯論的聲音。《建築養成記:建成後紀實》或可視為此脈絡的後進者:當建築「被蓋完」之後,發生了些什麼事情?進而可以讓我們反思與再省一些事情,甚而反饋我們對於建築規劃與設計、建造的再思考,例如:「建築」是什麼?建築「應該」還是「最適宜」的存世姿態是如何?它與使用者、與社區、與社會甚至是整個背景時代的相互牽動的關係又是如何?《建築養成記》一書將建築生命週期的時間軸作為敘事主體,各個章節以多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建築「被建造」前後以及過程之間的生命週期與歷程剖析,批判性反省與挑戰許多建築專業既有主流甚至普遍的價值觀念。
這是一本光看書名會令人略為疑惑的書:身為無機硬體的建築,要如何「學習」?為此導讀者駱又誠首先為我們簡介了作者的背景: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 1938-)成長於二戰後,先後攻讀生物學、設計與攝影,創辦了《Whole Earth Catalog》期刊,一本相當於紙本版 Google,以電話黃頁簿的概念包羅各種科學知識的嬉皮聖經。他提倡環保、反戰,且不是一個「專業」建築人,至此我們開始稍稍理解,這不會是一本從設計者角度出發的建築讀物。本書是從時間向度看待建築——建築雖不是為了適應變化而生,本身的存在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完工、使用、隨著機能改變而調整,不同類型的建築各有其生命週期,即使是同一建築,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的時間尺度。在這當中,廉價而自由的「Low Road」低端建築,沒有多餘的裝飾,卻為人帶來靈感與刺激;而有些由知名建築師精心設計,宛如藝術作品般的建築,卻由於不實用而被作者評價為「No Road」。作者以保存、永續、開放式系統等關鍵字,強調能隨著使用者需求輕易改變的建築,才是能在時間流逝中逐漸適應並存活下來的建築,為此也必須向傳統建築與地域性建築學習;如書中所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緩慢的、多途徑的、探索著的、默默改進的道德錘煉。我們可以擁抱、利用時間的深度,而不是急於貼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