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慶岳 建築師、小說家
王增榮 建築評論家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郭旭原、黃惠美透過「時間的空間」一展將當代臺灣都市建築的設計方法論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展出內容包含他們過去25年間的建築創作,兩人從沒有可能中找出機會,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將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
展覽系列講座第五場【如何現代?怎樣建築?】,特別邀請與兩位相熟的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與 王增榮(建築評論家)進行對談。講座將從綜觀全球現代性的發展,逐步探討其在地化的轉變過程,來談郭黃兩位的建築與現代都會生活的關係。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活逐漸產生「現代性」,但現代性是什麼?作為相對於古典的名詞而生,「現代」的意義隨著時間不斷轉換,從奠基於科學的理性的生活方式,逐漸加入民主與在地的思想,現今每個地方的現代生活都有所不同,因此現代性的定義當然也有所不同。那麼臺灣的現代性是什麼?儘管接受了源自西方、具普世性且易於溝通的理性思維,非西方的我們在傳統價值上與所謂的現代總是有所矛盾。有些臺灣的建築師把歷史語言或感性元素加入設計,質疑絕對理性的現代性;有些跳脫傳統的地域性,以建築師自己的創新反映出內在的情況與當下的時空;有些擅長掌握普世性的思考模式與審美,但並不被普世的現代性收編,而是在都會中繁衍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尺建築就是屬於這一種:能夠與全球性共處的「在地的現代性」。建築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現代性自然也不是;每條迂迴的路徑都是獨特的,沒有唯一且正確的道路,一代一代人留下的不同足跡,便能形成一個建築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