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 副教授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150(於報到時付款,現場提供飲品與小點)
2023年十一月開始,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劃「林野:力的交界」特展,展期為期一年,主要以三幅歷史畫作呈現台灣林野地景中交錯的自然資源、族群關係、國家力量。
第二屆的藝術季除了串連天母水道祭,位於水道流域的王大閎書軒也共同參與對話交流。第二場系列座談特別邀請洪廣冀教授,帶來「林野:力的交界」特展中的自然地景視角,與陽明山藝術季的主題「里山里海」展開對話,帶領聽眾瞭解陽明山的大自然林野,在國家發展的影響下,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景意義上產生何種轉變。
講座中洪廣冀老師將挑選十幅陽明山、圓山、大屯山地區的歷史地圖/畫作,帶領民眾透過歷史畫作中的藝術視角,重新認識大陽明山地區的淺山景觀。其中包含郭雪湖於1928年創作的《圓山附近》畫作,在畫的左下角,有個方尖碑寫著「第四號」的保安林界碑。而這個保安林界碑,又揭示著什麼樣的歷史發展?
從保安林界碑到國家發展,洪老師將帶領我們理解大陽明山地區地景的歷史意義以及其中所隱含的國家權力變遷。讓我們透過藝術與自然的對話,反思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
洪老師從百萬年前臺灣島的成形、清朝的番業戶制度、日治時期的保安林、一路講述到國民政府遷台後逐漸出現接近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雛形。過程中分享了許多精彩的圖籍資料,其中1928年由藝術家郭雪湖繪製的畫作《圓山附近》尤其有趣。畫中所描繪的景象可以視作人為與自然的巧妙結合,然而隱身畫面角落的「第四號界碑」則透露出當時保安林被越界開墾的情況,經過考據後也證實該界碑屬於神社風致林。洪老師解析這幅畫帶出了一種對大屯山彙地景美的定義與理解,在這裡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環境交織在一起的「天然」狀態。而所謂的「天然」與「自然」那種沒有人跡的一片森林有著不一樣的意思,「天然」是不把人為的元素排除在外,讓人與環境彼此以某種方法緊密和諧地共存。同時民間與政府之間那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是促成這幅景致的原因之一。如此混雜的地景,或許也是郭雪湖想傳達的意境。
詩翰則延續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 到1985年正式成立,大屯火山彙的演變。身為家族世代皆居住於陽明山地區的人,詩翰藉著研究過程收集到的資料,侃侃而談這片自然林野在國家發展的影響下與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如何改變。當中他點出美國與日本對於國家公園的定義不同也反映在當初規劃時的討論——前者認定為「不涵蓋人的荒野」後者則界定為「包含人的風景」。而陽明山地區因期地景的特殊性加上臺北盆地高速的都市擴張,無法適用美國那一套方法論來進行規劃,遂採用日本的方式。在歷經多年山林管理機關的制度、範圍與國家公園建置方向的調整,以及無數次管理機關與地方居民、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角力,才有今天人們熟知的陽明山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