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肇立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創辦人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講座$500,含書軒精心小點(三明治、甜品、飲品),活動現場購書享9折優惠。
王⼤閎先⽣熱愛文藝,昔⽇他在建國南路自宅及虹廬家裏時常邀請當時文藝界同好來跨界交流,如同包浩斯(Bauhaus),他組織了一個小社團名為「Chimera」(取名自神話中一個獅頭羊身蛇尾的混種妖怪)。當時常參加的人有許常惠(音樂)、郭良蕙(文學)、楊英風(雕塑)、郎靜山(攝影)、席德進(繪畫)等⼈。王先⽣當初創立社團時以「A Bauhaus Organization in Free China」為次標題說明其企圖,可見他深受葛羅培茲及密斯等⼈的影響。
今年包浩斯(Bauhaus 1919-2019)一百年,特別安排主題「奇美拉與包浩斯」在王大閎書軒介紹二者關係作為此系列文藝活動的開端。本場講題為「戰後的美國包浩斯+憶奇美拉」。
密斯在美國繼續以標準化、工業化概念倡導寰宇性現代建築理念, 1951-52年在IIT發展了「核心住宅」的研究:外觀是正方形的玻璃盒子,僅有四根外掛柱子支撐一個完整的平屋頂;室內完全自由,在固定的服務核心區四周,以家具、布簾或輕巧的低隔間做出區隔,運用最少的牆面提供最大彈性使用空間,以3英尺為模矩,尺度可因應不同家庭與基地的需求調整。王大閎先生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以2英尺為模矩,似乎便來自於密斯的核心住宅概念。自小在該宅成長的王大閎長女王依仁及長子王守正於系列講座的尾聲特別受邀來到書軒現場,分享自身對於包浩斯教育的經歷以及王大閎與自宅的回憶。包浩斯與王大閎,在經歷了一百年的時光後,肉身皆已消逝;如今在這個重建故居與書軒中發生的種種思想交流,是對王大閎精神的一種延續,如同王大閎當時對包浩斯精神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