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增榮 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講座$500,含書軒精心小點(三明治、甜品、飲品),活動現場購書享9折優惠。
二戰後臺灣建築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其影響迄今未休。首先,戰前居建築主流的歷史主義幾乎在一夕間,由現代主義建築所取代。其次,建築專業人員在戰前原多由日籍人士充任,戰後日人離台後留下的真空,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大多由大陸移台人士擔任。再者,戰前並無的建築師專業制度,也隨著戰後國民政府統治的到來,在臺灣被施行。最後,戰前所無的大學建築教育,也在臺灣出現。本系列講座以此歷史變化為經,以現代主義、基督宗教建築、粗獷主義和中國現代建築四項課題為緯,試圖開展對這段少為人所注意的建築歷史的討論。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基督教會與臺灣現代建築」。
1950-60許多不同的基督教與天主教會分別來到臺灣成立傳教或教育相關的據點,主要有臺中東海大學校園、臺北聖多福天主教堂、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堂、臺東公東高工、八里聖心女中五處建築群。由初出茅廬的貝聿銘集結了善畫山水的陳其寬與理性嚴謹的張肇康所完成的東海大學校園,有著傳統風格的皮與現代建築的骨,充滿悖論的趣味。起初為了駐臺美軍而建的聖多福天主教堂,展現出形隨機能的表現手法;波姆(1920-2021)遠端設計的菁寮聖十字架堂,是建築師圖紙與臺灣本土的技術與工法的融合;瑞士建築師達興登(1925-2020)的作品公東高工,透露出柯比意的影響,並體現建築師對空間、形式的初步探索;觀音山腳下的聖心女中,則表現出丹下健三(1913-2005)對校園空間交流的概念,更是現代主義與日本代謝派的精彩對話。這些因教會而生之建築,儘管並非全由臺灣建築師所設計,但它們均在臺灣落成,與這片土地與人們產生直接的關係,不僅能看出當時的施工方式、社會現況,也反映當時建築師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