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增榮 比格達工作室主持人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單場講座$500,含書軒精心小點(三明治、甜品、飲品),活動現場購書享9折優惠。
二戰後臺灣建築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其影響迄今未休。首先,戰前居建築主流的歷史主義幾乎在一夕間,由現代主義建築所取代。其次,建築專業人員在戰前原多由日籍人士充任,戰後日人離台後留下的真空,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大多由大陸移台人士擔任。再者,戰前並無的建築師專業制度,也隨著戰後國民政府統治的到來,在臺灣被施行。最後,戰前所無的大學建築教育,也在臺灣出現。本系列講座以此歷史變化為經,以現代主義、基督宗教建築、粗獷主義和中國現代建築四項課題為緯,試圖開展對這段少為人所注意的建築歷史的討論。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臺灣的粗獷主義建築」。
1970年代,世界各地開始出現許多粗獷主義的作品,或者說「蠻橫主義」。與其說是「主義」,粗獷主義更像是一種「運動」,它沒有特定的主張與形式,而是追求建築在材質上的直接表達,構件上的直白呈現,可以視為對於現代主義崇尚理性、克制情感的反動和對抗。來到臺灣,粗獷主義的案例也多元而豐富,有前段提過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還有臺北醫學大學實驗大樓、澎湖金龍洞青年活動中心、臺南曾文青年活動中心、落韶山莊、宜蘭四結基督長老教會、舊衛道中學教堂、中研院美研所圖書館等。這些建築作品不再僅為了滿足人們對建築的功能需求,而是被賦予更多感性因素,開始關注設計者與使用者的內心。作為現代主義發展過程中分生出來的一段枝節,「粗獷運動」雖然在70年代後逐漸平息,但並非已經終結,只要有人再度將其運用在設計上,這個運動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