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英俊 第三建築工作室 主持建築師
阮慶岳 建築師、策展人、作家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3/06 美學:從「善治素地」到「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
◆ 3/13 常民建築:從「人民的建築」到「人民的城市」
3/20 為/無為: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3/27 未來文明的想像:部落、社區、永續
專題分享:45分鐘
對談:45分鐘
QA:30分鐘。
單場講座500元,四場套票1800元。學生憑學生證單場8折(入場需出示有效學生證)
本次活動費用可憑發票入場書店及折抵當日書店購書150元
921大地震後,謝英俊與邵族部落一起重建家屋,謝英俊不僅主導募款與建造,還堅持在此刻機械化的世界,仍然使用低科技的方法,對不分男女老弱的勞動力寄予尊重,相信任何個體與家庭在鄰里互助下,確實可以自己動手造出家園。
謝英俊藉由這次地震的造屋經驗,積極進入他不熟悉的中國貧困農村,幫助需要住宅的農民自立造屋,並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後,到多是藏、羌等少數民族的茂縣山區,進行50多戶的楊柳村重建工程,讓羌族居民參與建造,並以回復或延續原有信仰、儀式與居民自體性,作為建築作為的主要目標。
謝英俊和其它建築師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雖然使用工業化的建築方法,但是迴避對高科技與特殊材料的依賴,堅持單純化材料與施工的程序,並儘量從附近取得自然生態的材料,例如石頭、竹子等材料,用簡單、低科技、便宜、互助的方式,鼓勵民眾為自己蓋房子。此外,讓使用者參與蓋房子,不僅節省了施工的成本,更讓弱勢者因為參與建屋,而建立起自尊及自信,也透過這一套實際可行的建築系統,對目前建築過度被資本與技術主導的現象,提出批判與解決方法。
當明星建築師此刻被認為就是建築師的意義所在時,謝英俊的出現和作為,不僅讓大家重新思考建築的社會意義究竟為何,甚至省思建築是否可以拯救世界的問題。
何謂城市?謝認為「人民的建築,聚集起來即是城市。」在這之中,受到各種條件約束的居民,透過抵抗來表達自我的渴望,譬如佈滿臺灣的違章建築,或者廢棄後民眾自行進駐的委內瑞拉大衛塔等,皆為其所在之城市帶來了獨特的主體性。如同建造房屋的理念一樣,謝對城市的願景也始於創造一個開放的公共架構,在那框架之下居民可自由表現,才能稱為「人民的城市」。今日的我們居住在這個複雜綿密的世界,建築越趨專業化,房屋成為商品,使用者僅能被動地選擇;而無法隨著需求自由調整的居住空間,在一段時間後便會面臨到需要替換的狀況,如此自然難以成為住戶長久經營的「家」。謝強調使用者參與的觀念,提出透過「開放系統」以及「簡單技術」將主導權從設計者手中放回給居民發揮,對設計者來說即是所謂的「無為」。然而這套全人類應該都能適用的系統,為何在現實中總是被推到某個狀態(譬如災區)或者某個族群(譬如弱勢)時才能實現?如何在現代經濟體系的考驗下成立?或者說,要怎麼進入到中產階級也能運作?而所謂的「人民」是否也能涵括不同族群間可能的矛盾?畢竟在真實世界中,人民有分歧、有階級、有各種衝突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