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孟穎 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執行秘書
蔣雅君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張博允 瑞士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 碩士
王大閎書軒(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活動免費,需事先報名
2006年臺灣博物館開啟臺灣二戰後建築經典圖集資料徵集計畫,此計畫向56位建築師或機構徵集1950年代至1990年代建築圖說資料。多年來,建築學者們一直呼籲須盡快收集這些建築資料,並成立國家級的建築博物館。2012年在文化部支持下,由臺灣博物館與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臺灣建築史知識推廣計畫,並為建立臺灣建築博物館預作準備。在此背景下,當建築與博物館學跨界相遇,博物館學界需要有新的思維看待新成員,而建築界也因加入新領域,須有新視野。尤其,當今被判定有價值的建築,以被指定為有形文化資產方式,作為價值的傳承與永續。在文資領域的運作邏輯下,我們是否還需要一個建築博物館,以及建築博物館的使命與任務又該是甚麼?才能彰顯建築於博物館學的價值?以及該如何進行建築學的知識詮釋或轉譯?這些都是籌備建築博物館不可迴避的問題。期許藉由歐陸機構的參訪與展覽,共同交流在臺灣建築展覽、機構的現況與可能性。
本講座先由 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祕書沈孟穎 帶來2022年國際建築博物館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Architectural Museums,ICAM)年會交流成果,以及德國、瑞士和法國等地建築博物館/中心典藏與展覽情形。而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蔣雅君 將以「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展」於慕尼黑與布拉格兩地的策展,以展覽中的「營造社區ing」單元為主軸,藉由十個動人案例(南機場社區、楓樹社區、基隆大規模社區規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桃米社區、椬梧社區、新化老街生活故事館、竹山小鎮文創、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台東孩子的書屋、布農。回家:佳心石板屋等)再現,傳遞台灣草根社群的活力與創意。最後一段則由目前於瑞士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攻讀碩士的張博允,以「空間經驗與儀式性」分享瑞士建築師 Peter Zumthor、Valerio Olgiati、Peter Märkli等,具啟發性的建築空間,以及歐陸的建築修業經驗。
如果臺灣未來擁有一座建築博物館,它該如何被定位、背負著什麼樣的使命?臺灣博物館於2006年開啟臺灣戰後建築經典圖集資料徵集計畫,蒐集1950年代至1990年代建築圖說;2012年在文化部支持下,「臺灣建築文化中心」或「建築博物館」開始籌備。轉眼已十餘年,館方收藏的資料應該被如何典藏、展示、策劃與推廣?從沈孟穎參訪國際建築博物館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Architectural Museums,ICAM)年會的經驗我們得知歐洲許多建築博物館或建築中心透過典藏與展覽進行研究和公眾教育,而這些以建築史、城市發展、當代議題作為主題的展覽,它們不只是建築學的再現,同時著重實際的空間體驗,從而引發人們對自己生活周遭建築的關切。蔣雅君帶著十個臺灣的社造案例前往慕尼黑建築博物館與布拉格展出,透過圖表與影像重現「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以人文地理學的角度呈現不同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張博允則分享身為建築設計者在親臨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的Shelter for Roman Ruins以及彼得.馬克利(Peter Märkli,1953-)的La Congiunta等實際案例中獲得之身體經驗,並提出設計可為展品帶來的許多觀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