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浩修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
魏子鈞 究境建築 主持建築師/合夥人
漆志剛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策展人
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300(本次活動費用可憑發票折抵當日書店購書150元)
3/7週日下午藝所書店將舉辦本次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系列活動—建築沙龍(四):關於佩佐—馮.艾瑞克豪森工作室的兩段對話(Two Talks on Pezo von Ellrichshausen),策展團隊特別邀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邱浩修老師以及究境建築主持建築師/合夥人魏子鈞老師,共同討論智利建築師組合佩佐—馮.愛瑞克豪森工作室(Pezo von Ellrichshausen)橫跨建築與當代藝術領域的獨特觀點與設計作品。
佩佐—馮.愛瑞克豪森工作室由智利—阿根廷建築師夫妻檔毛里奇奧.佩佐(Mauricio Pezo)與蘇菲亞.馮.愛瑞克豪森(Sofía von Ellruchshausen)於2002年成立,他們的作品曾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in London)展出,並獲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選為永久收藏,兩人更於2008年擔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智利館的策展人。
本次沙龍講者邱浩修老師將以2015年邀請佩佐—馮.愛瑞克豪森工作室至東海大學演講的經驗,分享其面對設計、建築乃至於生活的個人視角,以及兩位建築師於世界各地所參與的策展歷練,如何融入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觀察與實踐中。魏子鈞則從俄國前衛藝術家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的宣言《非具象世界》(The Non-objective World)談起,延續到佩佐—馮.愛瑞克豪森的絕版著作《空間結構》(Spatial Structure)以及其建築作品,探討當代藝術與建築領域間的思考,是如何表現在創作之中。
佩佐—馮.愛瑞克豪森工作室的作品大多為住宅空間,以利用自身鮮明的幾何邏輯與外部環境產生對話而聞名。2015年邀請其來臺演講的邱浩修首先介紹該工作室之背景,並藉由陪同兩人造訪鹿港、三義等地時的三個小故事,側寫了建築師飽含人性與熱情的一面。魏子鈞則以研究者的角度,從至上主義(Suprematism)創始人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 1879-1935)對於繪畫原點的追求,談到佩佐將空間化約為三個基本元素——「邊界」(peripheral)、「中心」(central)以及介於兩者間的「穿越空間」(crossed)——所進行的辯證與思考。對他們而言,建築與其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毋寧說是值得鑽研的問題本身。邱浩修並帶來佩佐所贈、以2010年智利大地震為主題所策展覽的專書,藉著災難反思空間記憶的必要性;魏子鈞復以荷蘭修士建築師漢斯.范德蘭(Dom Hans van der Laan, 1904-1991)透過算術與測量理解建築的方式,類比了佩佐嘗試脫離脈絡、自成一整體經驗的創作企圖,並帶領大家閱讀三個看似皆為「方塊」——實則分別對應三個空間基本元素——的設計提案,闡明佩佐在規劃理想空間的同時,亦涵蓋了對於基地的深刻觀察。最後,主持人漆志剛以佩佐透過拓樸學重新詮釋空間,使尋常事物陌生化的嶄新體驗作為收束,點出近年來許多年輕建築師不約而同回顧過去,試圖觸及「歷史之前」事物根源的有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