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ank you!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顯示
0
個相關搜尋結果
HIROSHI SUGIMOTO

此次文心藝術基金會與杉本博司工作室策畫,展出《過去的存在》、《劇院與歌劇院》、《海景》,及《偏光色》共四個系列。在《過去的存在》系列中,杉本博司捕捉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雕塑與繪畫,刻意將圖像呈現模糊、失焦的狀態,原作的細節在朦朧之中,只留下輪廓與姿態,使影像呈現出一種既熟悉又遙遠的模糊感,思考圖像究竟是記憶的精確再現,還是隨時間流轉而被喚起的本質。

PIERRE HUYGHE

五條盲眼墨西哥麗脂鯉(Mexican tetra)靜靜地在人工洞穴魚缸中游動。自2019年文心藝所成立以來,它們與這個空間和諧共存。經過五年的時間,赤裸的石雕上已經覆滿了紅藻,水族箱不再需要額外餵食。隨著台灣晝夜的變化,這件作品已經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保持著自身的平衡。法國藝術家皮耶.雨格提出盲眼魚是否因不同的晝夜節律而進化,從而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這也使我們質疑自身的生存方式。

GABRIEL OROZCO

來自墨西哥的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創作圍繞生活所處的環境,以及周圍發生的事。因為經常旅居各國,多元的文化為他帶來不同的啟發和探索,也成為作品發展重要的因子,從墨西哥傳統工藝、日本視覺文化,到印尼的石材雕刻,都可見他對材料的關注。奧羅斯科擅長以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物,運用日常各種媒介,討論人與現成物和空間的關係,除了現成物之外,圓形是經常出現在作品的重要元素,它來自藝術家童年的記憶,也受到印度藝術、佛教和大自然的啟發。不管是雕塑、裝置、繪畫和攝影,奧羅斯科的作品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為觀者創造一個重新面對現實感知的平台。

NAN GOLDIN

文心藝所此次展覽,展出了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系列攝影,其中《Cookie Laughing, NYC》記錄了戈丁與摯友庫奇・穆勒的親密友誼。戈丁曾這麼形容她:「我曾經以為只要我拍得夠多,我就不會失去任何人。在認識庫奇的十三年裡,我為她拍了數百張照片,我把這一系列的照片放在一起,好讓她留在我身邊,但事實上,這讓我知道我失去了多少。」,從1976年相識,直到1989年穆勒因愛滋病去世為止,戈丁持續紀錄與穆勒相處的時光,由此可見兩人之間深厚的關係;《Cupid with His Wings on Fire, Le Louvre》是戈丁從2010年開始的Scopophilia系列,她拍攝展示於羅浮宮的雕塑與繪畫,或將這些圖像與她自己的攝影放在一起,描繪從過去到現在關於慾望、身體與性之間的聯繫; 展覽中也包含2022年戈丁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錄像作品《Sirens》,透過希臘神話人物賽蓮的隱喻,與對黑人模特兒丹耶爾.露娜的致敬,傳達身心的感官和狀態。攝影是戈丁向世界證明一切經歷的媒介,她的作品關乎於不安定又迷人的時代、她的家庭、她的過去,也展露了戈丁想保留人們生活意義的慾望,賦予她所看到的美麗與力量於其中。

ABRAHAM CRUZVILLEGAS

文心藝所展出了克魯茲威利戈斯一系列雕塑裝置和繪畫。由收集的現成物重新組成、堆疊的雕塑作品,反映藝術家從成長環境積累的自我建構概念,作品看似未完成的狀態,呼應了墨西哥的發展歷史和足跡;網格狀的 Blind self portrait 系列,為克魯茲威利戈斯的生活紀實,色彩繽紛的顏料底下,是他生活的堆積,而藝術家將這些物件獨立於自身經驗,凸顯它們擁有各自的生命,獨立且自由的狀態;克魯茲威利戈斯對於繪畫的研究展現在 Otras rutas 系列和壁畫《Primantropofilia 5》,作品廣泛地串聯與藝術史、政治、歷史的關係,以其作為藍本,並將拖把作為工具,運用整個身體創造作品空間,探究對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克魯茲威利戈斯的創作牽涉變動、不完整和不可預測,換言之,如此的作品特性同時也和偶然、變化性與希望有所關係。

RONI HORN

本次在文心藝所的展覽,展出了一系列霍恩重要的雕塑及攝影,包括兩件鑄造玻璃雕塑。著名的彩色玻璃雕塑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也成為她隨後創作脈絡中的關鍵基礎。為了製作這些作品,霍恩將熔融玻璃倒入大型模具中,並經過幾個月的退火處理。玻璃多樣的色調和亮度,同時呈現出堅固和流動的特性,而這樣的成果可以在目前展出的玻璃雕塑系列看到。由文心收藏的作品《Untitled(“At night her head, heavy with unappeased cravings, sat on her shoulders, like a coconut with its mat of monkeylike hair growing freakishly inside the shell...”)》更將這樣的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此作品標題取自羅伯特.穆齊爾的小說,展現霍恩對文學引用的軌跡。另一件作品《Black Yes》與其他繽紛色彩的版本形成對比,是藝術家黑色的鑄造玻璃雕塑系列之一。如同霍恩大部分作品,這些玻璃雕塑透過自然和形式的的轉變,探究無盡的身份變化和轉瞬即逝的經歷。

ANRI SALA:
As You Go

此次展出的作品《AS YOU GO》,包含了《Ravel, Ravel》、《TakeOver》和《If and only if》 三部錄像。《Ravel, Ravel》透過沙拉重新編排的表演組成,此表演是對莫里斯.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的不同詮釋,因兩個表演的時間差,在彼此的時間間隔裡產生空間的共鳴;《TakeOver》圍繞具有糾纏政治和歷史的《​​馬賽曲》和《國際歌》,由鋼琴手與自動彈奏鋼琴共同演奏,作品探討他們在音樂上的血緣關係,以及不斷變化的政治象徵意義;《Ifand only if》在一隻爬行的蝸牛和提琴家的互動中,重新演繹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創作的輓歌,相互的微妙平衡關係,使音樂的編排變得有形可見。《AS YOUGO》不僅僅是三個錄像作品的交織,它是一個投影裝置,也是獨特且巨大的動態雕塑。

NAIRY BAGHRAMIAN:
Maintainers

「不穩定」是巴格勒米安反覆討論的主題,雕塑中有許多看似單薄和纖細的支撐結構,近乎要崩塌、懸空、傾斜,卻又支配整個展覽空間的物件。從外觀與本質上,不穩定的姿態都在本次展出作品中得以展現。多樣媒材組合的《Maintainers》,在展間以彼此依存的樣態呈現,特性截然不同的金屬鋁鑄件、彩色蠟和漆面支架,以一種具依附關係的景象互相支撐、平衡,藉著外力的介入得以穩定,蠟質的表面也使人聯想到身體。另一個展出的系列為近期創作的《MisfitsF》,靈感來自為孩童設計的組裝玩具,看似能夠完美吻合的結構,實際上卻無法滿足觀者的期望,因而產生挫敗、失望的感受,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時以女孩肖像古怪的表情,暗指拒絕按規則行事、不可預測的狀態。

MONA HATOUM:
+ and -

莫娜 · 哈透姆於1952年出生於貝魯特的巴勒斯坦家庭。1975年拜訪倫敦期間,黎巴嫩內戰爆發,導致哈透姆再也無法回到家園,長期在英國居住與工作。異地的文化衝擊,開始感受到自己格格不入,不得不重新審視她作為「局外人」的角色。因此常見哈透姆的作品中,融入了個人的經歷,隱射大環境關於無根漂泊、異化、失落、社會動亂不定的議題。她也受到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的影響,擅長將日常熟悉的用品像是椅子、嬰兒床、廚房用具等物件改造為看似陌生、危險甚至令人感到威脅的樣貌,試圖將慾望和壓迫、迷戀和恐懼等對立的情緒並置,挑戰觀者的感知。

ANN VERONICA JANSSENS:
Green, Yellow and Pink

1960至1970年代,南加州充滿了航太和工程公司,許多公司都參與了美國第一個月球計劃,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技術達到巔峰的時刻。這段時期中一群藝術家與工程師建立了特殊的合作夥伴關係,由於技術的繁榮,藝術家們獲得了新型工業材料及生產工藝,利用特殊的材質創作,拓展人對於物體、空間感知的可能性,興起美國西岸著名的光與空間運動。西岸的陽光、汽車、衝浪、沙灘等等的元素,促進光與空間運動的藝術家們轉化生活的經驗為實體作品,著名的藝術家包含羅伯特.埃文、丹.弗拉文、 拉里.貝爾以及詹姆斯.特瑞爾。這些藝術家運用先進的材質、著重於觀眾的感知和參與的關注,進而啟蒙到現今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本次文心藝術基金會展出安.薇洛妮卡.詹森斯的作品形式,也深受光與空間運動的影響。

SUKI SEOKYEONG KANG:
Rove and Round

Painting「繪畫」,一般認知的繪畫是從史前時代的壁畫到油畫、水彩畫及水墨畫等等,這些模式都是使用各式顏料繪製在平面媒材上。來自韓國的藝術家康瑞璟,跳脫了既定繪畫的模式,將繪畫擴展為織物、雕塑、裝置、錄像、編舞甚至到一個展場空間。康表示:「所有的作品看起來都像裝置,我喜歡說它是一幅畫。繪畫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如何製作,以及如何在繪畫的空間中傾訴你的聲音。所以我想知道如何將空間內的材料作為一組畫作分層。」,康擅長以研究導向來創作,探究空間與個人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試圖創造一個從韓國傳統繪畫為底蘊,介於抽象、有機與幾何的視覺語言。

MIRIAM CAHN:
LEIB/BODY

畢生致力爭取性別平權的米里亞姆 · 卡恩於1949年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中,父親是古董藝術商人,母親是熱愛音樂的家庭主婦。從小卡恩就在一個充滿藝術環境的家庭長大。1976年卡恩開始發展她的藝術生涯,從70年代的街頭牆面壁畫到現在仍持續創作的油畫系列作品,都可以看出她將情感轉化為繪畫語言,激進的筆觸及濃烈的色彩傳達出卡恩對周圍社會現實毫不妥協的回應。本次展出創作初期的黑白繪畫、原子彈系列、房屋系列、難民議題以及最為人所知的身體、人像系列。

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藝所開幕周年之際,文心藝術基金會邀請實踐大學助理教授漆志剛及Jr.Gang Architectural Lab 團隊共同參與書店選書,呈現年度書展。展覽以300本核心書籍多方描繪迄今仍在世界各地餘波盪漾的現代建築浪潮,同時也圍繞重要的絕版書籍,在疫情期間帶領讀者們跨越國境與心靈的藩籬。觀眾可從三大主題一瞥空間概念的原點——「建築師」匯集了歐、美、日各地跨越時代、蘊含巨大影響力的建築作品集;「建築思潮」以加州建築師諾伊察(1892-1970)於1954年所出版的《藉由設計生存》一書為首,除涵蓋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CCA加拿大建築中心等機構的重要展覽專輯,更蒐羅《Log》、《Oppositions》等經典建築雜誌,為思想的萌發留下見證;「藝術家」則藉由戈登.馬塔–克拉克(1943-1978)、索爾.勒維特(1928-2007)、艾德.魯沙(1937-)等人跨越藝術與空間領域的出版品以及著名建築攝影家貝歇爾夫婦與埃萊納.比奈(1959-)的作品集,提供了探索建築多重可能性的另一種方向。

PHILIPPE PARRENO

法籍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正是關係美學的實踐先鋒之一。帕雷諾傾向於“策劃展覽而不是著重於單一物件”,他對於對話、想法、對象、圖像、情況的交換以及人類存在的集體性深感興趣。因此,帕雷諾通過電影、表演、燈光和聲音以不同的方式將展覽構想成一個腳本化的空間,創造出奇異的場景和另類的現實。帕雷諾的展覽就像一個獨立的有機體,探索時空邊界、存在的可能性,給予觀者協商自我、或是與空間的關係。

TOMÁS SARACENO:
Cosmic Resonance

蜘蛛,是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一億兩千萬年的生物,蜘蛛透過構築錯綜複雜的絲網,感受最微小的震動來和彼此或獵物交流。托馬斯認為,蜘蛛絲可能會是人類對於未來的新認識,透過掃瞄絲網,在結構排列中探索宇宙網構成的聯繫與相互作用。而蜘蛛網如同一個微型宇宙網,串聯生物與生物或生物與非生物、跨物種的合作溝通,形成有結構型的社會系統。本次展覽展出托馬斯經典的巨型裝置,以模擬蜘蛛絲的繩網,邀請觀者通過觸摸及感受振動,與空間、與彼此連結。展品中也包含有關於未來建築以及運用空氣動力學的作品,呈現托馬斯對環境可持續性議題的見解。

建築與書的友誼

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_借閱計畫 「建築與書的友誼:阿爾文.博亞爾斯基+約翰.黑達克」展覽,將聚焦於博亞爾斯基與黑達克這兩位建築教育家的書,透過連結建築設計與書,回望過去由博亞爾斯基與黑達克描繪的建築「史詩」與「寓言」。本次展覽為「操作型理論書展系列」的首展,將展出包含59本核心展品-許多都是已經絕版的稀有書籍,例如經典的AA Folios系列,以及兩百多本的延伸展品。 透過「借閱活動」參與者可在活動時間內,於藝所書店內,將此次展覽藏書盡收眼簾。

ALICJA KWADE:
Hypothetical Reality

柯維德於1979年出生於波蘭,後與家人移民至西德,在2005年於柏林藝術大學畢業,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她最知名的作品是在2017年第57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巨型的雕塑裝置「WeltenLinie」使用雙面鏡和精心放置的配對物件,在鋼製結構中四處走動時,根據不同的觀看視角,從作品框架中脫離我們認知的現實框架,顛覆觀者閱讀和理解其中的物體的方式。柯維德的作品也曾在201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屋頂花園、日本瀨戶國際藝術祭展示,被收藏於巴黎龐畢度中心、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德國納粹防空洞收藏等等知名美術館。

DANH VŌ

傅丹於2012年贏得「HUGO BOSS獎」首獎、2015年代表丹麥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及各式藝術計畫也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瑞士巴塞爾藝術館、香港M+、柏林雙年展及新加坡雙年展等大型美術館及展會展出。他探討文化衝突的傳承與建構、創傷和價值觀,以詩意的方式闡述對於歷史、政治、信仰及身分認同等議題。

HAEGUE YANG

文心藝所工坊展出梁慧圭自2014年迄今的主要作品,為她在台灣首度的個展,作品包含五金拼貼畫、漆畫系列、中介者雕塑及百葉窗等系列。五金拼貼畫(Hardware Store Collage)是藝術家很重要的人生轉捩點,梁在1994年抵達德國時只會講基本的德語,五金店的產品型錄成為了重要的辭彙,也敘述了她的非言語溝通及語言隔閡。漆畫系列(Lacquer Paintings)也是從1994年創作至今,以時間為主題,使用常見的植物標本,如菸葉以及裝飾花草,並讓清漆緩慢乾燥以捕獲原始材料中存在的污垢、灰塵、雨滴和昆蟲,作為留存特定事件的時間痕跡。

DOUG AITKEN
Desire

在道格.阿特肯的Desire中,鏡面分割了人與環境的畫面,每一片不同角度的畫面中乘載了不同面向的內容,而每一段分割影像更是投射出人與空間的關係,交織成觀者與環境相互對話的故事。這個巨型的鏡面雕塑如同一個介質,在鏡面的投射中,觀者看到的不僅是外在的形體,而是內心的渴望。阿特肯將語言立體化為結構形體,環視作品,就如同對空間以及對自我的立體閱讀。觀者能細細探索這個空間帶來的影響力;走入這個純白的藝術殿堂,人的動作行為會因空間的設計而有了些許的變化,四周的氛圍感染了人與環境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另一種不同的社會制度。

BOOKTALKS|意志成形:斡旋在文化與商業之間——貝聿銘|《貝聿銘全集》書籍分享會

講座從《貝聿銘全集》一書出發,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龔書章,深入解析貝聿銘建築的思想脈絡,談他如何從斡旋於權力與商業之間,找尋「公共性」的可能,又如何一路走向「文化性」的探索。更帶領我們思考,貝聿銘如何透過建築形式,回應自身的文化與意志。

BOOKTALKS|那些展覽裡未收錄的遺珠與偏愛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新書分享會

2022年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籌劃的「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展覽落幕後,為保存與推廣展覽研究成果而促成同名專書的出版。內容擴充了展覽的論述,更收錄了多件當時受限於展場空間而不得不割捨的遺珠案例,以期更完整地呈現策展研究的成果。講座邀請到作者沈孟穎、洪煒茜以及特別來賓吳耀庭,針對從策展到專書出版的過程、書中精選住宅案例以及實地走訪的經驗進行分享。

BOOKTALKS|當代藝術中的女性:立足點、替代領域、接觸區

隨時間翻頁移鏡,今日性別的框架已可視為流動的界域,而「女性」一詞成為充滿歧義與能動性的概念,對臺灣當代藝術賦予了多樣的形貌與反思。講座邀請呂佩怡、吳介祥、謝佩君、郭俞平四位講者與談,借鑿2024年從不同面向關注女性藝術家的展覽,透過自身的經驗、研究與創作分享,討論女性在當代藝術中的立足點。

BOOKTALKS|方寸之間——書籍設計的空間築構

香港書籍設計師陳曦成透過訪談、走訪不同的工作室、出版社、書店等,將於本次講座分享現世代書籍創作人的經驗。透視其審美觀、成熟的出版業及市場策略等,從而拉闊讀者對「書」的既有意識形態,希望能點燃大眾心中對「書的美」延伸至「城市的美」的思考,且引發更多的討論。

BOOKTALKS|香港書法招牌傳奇故事

香港招牌林立的獨特景觀聞名海外,上世紀三零至八零年代年代起,香港幾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憑着其商業及慈善作品聯手塑造出香江半世紀獨一無二的城市風貌,作品廣為大眾熟悉。《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與其團隊花逾四年時間,搜集並研究四位書法家之作品,包含過千張珍貴圖片,包括招牌、卡片、楹聯及紙本作品等。本次講座作者將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以及這些招牌是如何構築出香港城市的風貌。

BOOKTALKS|王雅慧《筆記》新書座談會——「靈感空間」

藝術家王雅慧擅長透過充滿詩意的影像作品捕捉超現實的空間感。同時長期書寫日記和藝術筆記,記錄其對藝術與生命的深刻思考。《筆記》為 2023 年雅慧離世後,先生劉行一與摯友們彙整編輯她的作品與文稿的成果,字裡行間展現她的創作心路與獨特見解。本講座為書籍出版後第一場分享會,邀請到蕭有志擔任主持,牛俊強、王德瑜、王韓芳進行對談,從《筆記》一書出發,探討王雅慧的藝術靈光。

藝術家座談 | Anri Sala × 葉曉甄對談講座

文心藝術基金會曾在2022年的尾聲,於文心藝所舉辦藝術家安利.沙拉 AS YOU GO個展,個展以沈浸式的錄像體驗,展出由基金會收藏的作品《AS YOU GO》,此作品包含了《Ravel, Ravel》、《Take Over》和《If and only if》 三部錄像,基於音樂和影像的流動,整個展覽像是一個大型動態雕塑,呈現如同「遊行」般的觀展感受。除了影像之外,安利.沙拉也透過不同的媒介,例如裝置、繪畫、印刷,或近期的濕壁畫作品,討論關於身份、歷史、記憶,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

建築沙龍|從他者之眼到攬鏡自觀:近代中國與戰後台灣宮殿式建築的多樣化表述

傳統建築的形式在西方傳教士、建築師到近代國族主義影響之下的建築師眼中,有著不同視角的解讀與詮釋。藉由不同觀點的探索,人們可以反思傳統文化的建構和現代向度。文心藝術基金會邀請到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蔣雅君,透過其最新著作《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著眼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探討這些案例是如何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過程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

工坊活動 | 拼貼運動 Collage On The Move

墨西哥藝術家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在幾何形狀的創作路上,可追溯至早期的繪畫,其中對於圓形的觀察和興趣,來自他的童年與對球類運動的喜好,也來自大自然,以及各地的生活經歷。「幾何的探索是我在三維、運動中思考的一種方式。我把它們看作圖表,而不是繪畫,它們代表自己的成長,自己的幾何行為。它們開始表現得像一個生物體,我認為我需要在繪畫中做到這一點,將它們從現實中解放出來。」,藝術家曾這麼形容。

工坊專家講座 | 作品中的日常 — 談Gabriel Orozco的創作哲思

「我不喜歡為了所謂創作而離家太遠。我討厭這種方式帶來的異國情調。我希望我的藝術能夠靠近我,我也希望能親近我周圍的一切。 」墨西哥藝術家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曾說道,自己沒有一個永久、固定的工作室,讓作品面對街道、面對現實,以及當下所發生的事,是他發展藝術的方式。奧羅斯科經常旅行,游牧的生活深深影響著他的創作,無論是現成物、攝影、繪畫、雕塑及裝置,他的作品蘊含童年,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子。奧羅斯科擅長以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物,創造具有洞察力的作品,探討人與物體、空間的關係。

奇美拉建築沙龍|場次四|現代的意含:傳統、中國與在地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策展人王俊雄老師共同發起,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的「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開四場講座,最後一場邀請到社會學教授黃芊妤、建築學者吳耀庭及藝術創作者郭俞平進行分享。在環繞摩登生活展由不同面向進行更深入的分享之餘,也藉此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邀請文藝人士在家中聚會交流所發起的「奇美拉沙龍」的精神,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開放的跨域討論。

奇美拉建築沙龍|場次三|戰後建築檔案與的相關研究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策展人王俊雄老師共同發起,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的「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開四場講座,第三場邀請到沈孟穎與徐昌志進行分享。在環繞摩登生活展由不同面向進行更深入的分享之餘,也藉此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邀請文藝人士在家中聚會交流所發起的「奇美拉沙龍」的精神,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開放的跨域討論。

書展沙龍|作品性—圍繞展亭的對話

文心藝所當期主題書展以「展亭」(pavilion)作為主軸,第一場邀請2024年北美館第11屆X-site 計畫首獎得主「感想工作室」與 沈庭增建築製作主持建築師 沈庭增,從今年夏天矗立於北美館廣場上的《林木林》(Analogue Forest)出發,並透過相關選書,探討展亭從附屬建築邁向自立的完整空間,橫跨藝術、裝置與建築多重領域的過程。

藝術家座談 | Gabriel Orozco個展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將在5月11日周六下午,於文心藝所舉辦墨西哥藝術家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個展的藝術家座談。當天邀請到Gabriel Orozco線上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曉甄進行對談,聊聊藝術家創作經歷,和文心收藏的歷程分享。

奇美拉建築沙龍|場次二|建築與生活:戰後的經驗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策展人王俊雄老師共同發起,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的「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開四場講座,第二場邀請到蔣雅君與黃模春進行分享。在環繞摩登生活展由不同面向進行更深入的分享之餘,也藉此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邀請文藝人士在家中聚會交流所發起的「奇美拉沙龍」的精神,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開放的跨域討論。

奇美拉建築沙龍|場次一|戰後初期臺灣建築的轉變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策展人王俊雄老師共同發起,以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的「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開四場講座,每場邀請不同的來賓與展覽研究策劃團隊進行對談,第一場特別來賓為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在環繞摩登生活展由不同面向進行更深入的分享之餘,也藉此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邀請文藝人士在家中聚會交流所發起的「奇美拉沙龍」的精神,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開放的跨域討論。

建築沙龍|誰怕張永和?

張永和,建築師與教育家,曾於美國和中國多所建築學校任教,並擔任MIT建築系主任(2005-2010)和普利茲克建築獎評選委員(2011-2017)。文心藝術基金會榮幸邀請他至文心藝所分享建築思考與創作,並與阮慶岳、馮國安進行對談。

地景與權力:十種觀看陽明山的方式

第二屆的藝術季除了串連天母水道祭,位於水道流域的王大閎書軒也共同參與對話交流。第二場系列座談特別邀請洪廣冀教授,帶來「林野:力的交界」特展中的自然地景視角,與陽明山藝術季的主題「里山里海」展開對話,帶領聽眾瞭解陽明山的大自然林野,在國家發展的影響下,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景意義上產生何種轉變。

陽明山藝術季—藝術共創座談

陽明山藝術季做為社會溝通的平台,透過藝術介入的擾動讓地方能量綻放,團隊視擾動與溝通過程為創作,讓藝術作品成為社會共識的載體,承載環境教育、文化、歷史與生活記憶等陽明山上的豐富量能。講座邀請到劉惠芳、李劼滕、邱明成、翁千雅進行分享,討論藝術季作為「社會溝通」平台,在策展與創作的過程中,彼此的觀點是如何交織,找出共同的設計語彙,將環境議題融入藝術創作中。

工坊專家講座 | Nan Goldin的攝影實踐 — 從協作政治與抵抗美學出發的觀點

文心藝術基金會將在南.戈丁個展的尾聲,邀請到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創辦人曹良賓,於文心藝所舉辦展期間最後一場專家講座。在本場講座中,曹良賓老師將從攝影作為一種取得影像權力的視角,分析戈丁人像攝影中的協作方式,探討協作式人像 (collaborative portraits) 與傳統人像攝影之間的差異。另將聚焦戈丁作品的美學形式,在畫意攝影、直接攝影、時尚攝影、觀念攝影等不同類型攝影實踐的對照下,辨析戈丁的影像敘事,如何地挑戰傳統、反叛日常。

建築沙龍|MVRDV團隊在台灣的設計作品分享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藉由2024國際書展,邀請到MVRDV團隊策略長Jan Knikker 與台灣區總監廖慧昕共同分享近期在台灣實現的幾個設計案例。

建築沙龍|建築如何改變人的生活?

建築物由人類創造,但是建築物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會改變人的生活和動態,甚至改變一個人對空間和城市的記憶。有些建築物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記,也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歷史的一部份。講座邀請到本次台北國際書展特別來台的香港建築專欄作家——建築師許允恆(建築遊人),透過香港、北京、倫敦、東京、新加坡、紐約等地的建築案例,與大家分享建築物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

工坊專家講座 | 跨越性別的界線 — 從酷兒文化聊Nan Goldin攝影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邀請到曾長年旅居美國的社會心理學者劉文,將從美國酷兒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切入,談1970至1980年紐約東村地下次文化的生活,並從南.戈丁的攝影來看看她鏡頭下的酷兒世界。劉文教授也將分享他旅居紐約的經歷,從學術與社會運動發展的角度,與大家聊聊戈丁作品中所述說的酷兒文化,以及在色彩鮮明、視覺強烈的影像背後,對於當時性別、邊緣群體的關注。

工坊專家講座 | 讓人閱讀的私密日記 — 談Nan Goldin攝影創作與發展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邀請到建築師暨小說家阮慶岳,與藝術家葉偉立進行對談,本場講座將透過兩位講者專業的視角,從當代藝術的脈絡和發展,和南.戈丁攝影所要傳達的時空訊息,綜觀地聊聊戈丁的創作,以及在當時混沌、不安定的時代,戈丁如何以攝影的方式,把人們生活的慾望捕捉下來? 阮慶岳老師和藝術家葉偉立也將在講座中,與觀眾分享在九零年代與戈丁作品相遇的契機和感受。

工坊專家講座 | 主流的邊緣,次文化的核心 — Nan Goldin的紐約之眼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邀請到曾旅居紐約的作家陳德政,講座將從1970到1980年代的文化,來聊聊與南.戈丁作品之間的連結,在自由意識盛行的年代,年輕人普遍對社會不滿,開始為自己的權益抗爭,此時許多文化運動和音樂跟著孕育而生,像是地下絲絨樂團、佩蒂史密斯、Sonic Youth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樂團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有關,陳德政老師將帶大家回到當時的紐約,看看戈丁作品底下,真實、毫無修飾的世界。

BOOKTALKS|高雅婷《夢》藝術家書籍分享會

分享會將從藝術家高雅婷的創作脈絡與藝術家書籍之間互為辯證的關係出發,並邀請書籍藝術研究者蔡胤勤進行對話,邀請現場讀者/觀眾透過《夢》書拓展更多有關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內在感知與其物質隱喻。

奇美拉文學沙龍|古典歐洲,宇宙漫遊──《幻城》的烏托邦想像

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本書的系列講座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最後一講邀請到陳國偉(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 優聘副教授)與林新惠(新生代科幻小說家)進行對談分享。除了《杜連魁》以外,會著重討論王大閎先生的科幻小說《幻城》。

工坊活動 | Nan Goldin個展開幕電影放映

文心藝術基金會將在本周六11月11日,於文心藝所舉辦美國具重要影響力的當代攝影師南.戈丁個展開幕。此次展出戈丁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創作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系列,記錄著1970至1980年代紐約東村的真實樣貌,從變裝皇后、戀愛或掙扎關係的同性、異性情侶、毒品成癮和性,以及個人私生活。2022年於威尼斯雙年展的錄像作品《Sirens》也將呈現於此次展覽。

工坊專家講座 | 淺談拉丁美洲音樂 — Abraham Cruzvillegas作品的觀看

文心藝術基金會此次展出克魯茲威利戈斯一系列雕塑和繪畫。由收集的現成物重新組成、堆疊的雕塑作品,反映了克魯茲威利戈斯自2007年開始發展的Autoconstrucción — 自我建構概念,作品看似未完成、即興的狀態,呼應墨西哥的發展歷史和足跡,藝術家透過作品建構的過程,理解生活和周遭事物,並隱喻自身的認同。而大部份的作品標題描繪著藝術家創作當下所處的狀態和日常活動,某些時候可以看到特定政治或歷史事件的描述,或者提及創作期間發生的時事,以及音樂。

建築沙龍|建築渴望棲居

郭旭原、黃惠美透過「時間的空間」一展將當代臺灣都市建築的設計方法論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展出內容包含他們過去25年間的建築創作,兩人從沒有可能中找出機會,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將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展覽系列講座最終場:【建築渴望棲居】特別邀請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家) 與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系主任)進行對談。從歷史視角、時代觀點、場域性格,甚至文化以外的觀察角度,與觀眾共同探討居住在建築裡的存在意義。

奇美拉文學沙龍|東西區爭霸戰:杜連魁、楊德昌與美少年

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本書的系列講座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講座將迎來第四場,邀請到陳盈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與陳栢青(青年小說家),針對《杜連魁》書中對於臺北東區和西區的描寫談起。延伸至楊德昌的電影——《恐怖分子》及《青梅竹馬》——與台灣同志文學中所傳遞的東西區意象。

建築沙龍|如何現代?怎樣建築?

郭旭原、黃惠美透過「時間的空間」一展將當代臺灣都市建築的設計方法論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展出內容包含他們過去25年間的建築創作,兩人從沒有可能中找出機會,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將日常生活變得更美好。展覽系列講座第五場【如何現代?怎樣建築?】,特別邀請與兩位相熟的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與 王增榮(建築評論家)進行對談。講座將從綜觀全球現代性的發展,逐步探討其在地化的轉變過程,來談郭黃兩位的建築與現代都會生活的關係。

BOOKTALKS|都市地景系列講座- 我們共同的未來:多重凝視下的公共空間

《普羅。大眾。決戰明日世界》系列講座延伸自文心藝所選書的深夜讀書會。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發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劉惠芳進行策劃,邀請數位建築專家學者就地景、都市、建築等領域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理論著作,進行導讀分享和對談。有別於過往純建築的論述,轉而以更多元的視角觀看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針對書中諸如都市學(Urbanism)、共有性(Commonality)、公共性(Publicity)、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等概念與讀者交流討論。最終場「我們共同的未來:多重凝視下的公共空間」將由劉惠芳老師帶來《公共空間的未來》(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與《共有性:行為的生產》的導讀,同時邀請到周書賢建築師做為特別來賓與談。

建築沙龍|建築怎麼展覽?

建築是關於主體在時間中的空間體驗。透過我們的身體在空間中移動,人們才確實和建築有所關聯;而移動就是時間中的身體,時間讓空間充滿生命。關渡美術館「時間的空間」一展,展出郭旭原、黃惠美二十五年間熱切追求「時間的空間」的建築創作。透過四大主題展區,兩位建築師從日復一日輪迴般的平常生活的耽溺中醒覺,在都市縫隙中創造出微小但無比絢麗的空間想像,藉此復活了空間在時間的無窮可能。講座將邀請兩位建築師與多位建築專業者,由展覽論述出發,延伸討論關於建築+展覽的可能性。

BOOKTALKS|都市地景系列講座- 寫給亞洲大城市的未來備忘錄

《普羅。大眾。決戰明日世界》系列講座延伸自文心藝所選書的深夜讀書會。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發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劉惠芳進行策劃,邀請數位建築專家學者就地景、都市、建築等領域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理論著作,進行導讀分享和對談。有別於過往純建築的論述,轉而以更多元的視角觀看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針對書中諸如都市學(Urbanism)、共有性(Commonality)、公共性(Publicity)、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等概念與讀者交流討論。第三場「寫給亞洲大城市的未來備忘錄」將由于欣可老師帶來《亞洲都市的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in Urban Asia)的導讀,同時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侯志仁做為特別來賓與談。

藝術家座談 | Abraham Cruzvillegas個展開幕

文心藝術基金會將於下周日8/13下午3點,在文心藝所舉辦墨西哥藝術家亞伯拉罕.克魯茲威利戈斯開幕活動。此次展出克魯茲威利戈斯一系列雕塑裝置和繪畫,藝術家的創作牽涉變動、不完整和不可預測,如此的作品特性同時也和偶然、變化性與希望有所關係。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曉甄和資深藏家曾文泉,將於開幕當天分享他們收藏的契機,以及對作品的感受,期待大家一同前來共襄盛舉。

BOOKTALKS|都市地景系列講座- 美國建築物的死與生

《普羅。大眾。決戰明日世界》系列講座延伸自文心藝所選書的深夜讀書會。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發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劉惠芳進行策劃,邀請數位建築專家學者就地景、都市、建築等領域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理論著作,進行導讀分享和對談。有別於過往純建築的論述,轉而以更多元的視角觀看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針對書中諸如都市學(Urbanism)、共有性(Commonality)、公共性(Publicity)、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等概念與讀者交流討論。第二場「美國建築物的死與生」將由駱又誠老師帶來《建築養成記:建成後紀實》(How Buildings Learn: 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的導讀。

BOOKTALKS|都市地景系列講座- 野性與城市:邁向深綠都市主義的地景建築

《普羅。大眾。決戰明日世界》系列講座延伸自文心藝所選書的深夜讀書會。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發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劉惠芳進行策劃,邀請數位建築專家學者就地景、都市、建築等領域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理論著作,進行導讀分享和對談。有別於過往純建築的論述,轉而以更多元的視角觀看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針對書中諸如都市學(Urbanism)、共有性(Commonality)、公共性(Publicity)、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等概念與讀者交流討論。第一場由蘇孟宗老師帶來《野性與城市:邁向深綠都市主義的地景建築》(Wild and the C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Lush Urbanism)的導讀。

奇美拉文學沙龍|世紀末的耽美畫像──從王大閎《杜連魁》裡的歐洲談起

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本書的系列講座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第三場邀請到 羅仕龍(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與 陳碩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助理教授),針對《杜連魁》書中的異國情調及文化翻譯進行討論。

工坊專家講座 | 作品中的詩意隱喻 — Roni Horn如水般的身份流動

在本次文心藝術基金會策畫的羅尼.霍恩個展中,於文心藝所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雕塑及攝影,其中包含文心收藏的玻璃和柱型雕塑。基金會很榮幸在此次的專家講座,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講師饒加恩擔任主講人。藉由此次講座,帶領觀眾感受霍恩作品的感性,同時更深入了解在這些材質、圖像框架以外所要討論的課題。

BOOKTALKS|藝術家書籍系列 — 羅尼.霍恩

講座旨在全面剖析美國藝術家羅尼.霍恩(Roni Horn)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與其創作脈絡的關係,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書籍的物質條件及其生成形態,組配成一連串後極簡主義形式的感知參與:將天氣、文學、詩歌、人類和自然等主題涵蓋於冊頁的文字書寫與影像調度之中,經由翻閱動態的親暱性與閱讀的語言特質,邀請觀眾/讀者進入藝術家佈局的個人情感及其心理層面。

目麻時分.依窗音樂會

「目麻」在南方客語裡有傍晚後入夜前、日夜交替之際的意思,同時也是視覺感受上最為漆黑的時刻。4/29(六)黃瑋傑與山寮樂隊將來到王大閎書軒進行新專輯《目麻》巡迴音樂會的首場演出。歷時五年多製作的《目麻》是一部直視陰暗面、描摹人們走入內在、走回自己的作品,帶領聽者在入夜時刻探進內在陰暗面,輕述各自心緒與故事,於黑暗之中靜盼微光灑落。演出將於入夜時分開始,在被大面玻璃圍繞的書軒空間中邀請大家在音樂中一起感受天色的變化。

奇美拉文學沙龍|移形換骨寫臺北——《杜連魁》裡的城市光影

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本書的系列講座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第二場講座邀請到 廖偉棠(詩人)與 陳柏言(青年小說家)從其寫作經驗與閱讀《杜連魁》後的想法出發,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文字帶出他們對台北的街道與城市觀察。

藝術家座談 | Roni Horn個展開幕

文心藝術基金會很榮幸將在下週六4月15日,於文心藝所舉辦美國藝術家羅尼.霍恩Roni Horn展覽開幕。此次展出,是霍恩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將呈現重要代表作品,文心收藏的著名玻璃雕塑也將公開展示。開幕當天藝術家本人將和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曉甄進行對談,分享此檔在文心藝所的選件和呈現方式,期待透過座談更了解霍恩的創作和其中的詩意。

建築沙龍|關於「構築 · 敘事:2022實構築展」

2009年發起的實構築展覽,每兩年在台灣不同的城市舉辦,透過展覽與論壇活動促進建築設計與構築領域的對話,並向大眾推廣建築文化與藝術。本次展覽邁入第八屆,以「構築.敘事」為題,由王增榮與吳耀庭共同擔任策展者。延續過往展覽的精神,將建築視為一種「文本」,從敘事的角度帶領觀眾閱讀建築師寄寓在其作品裡的意識和意欲。 文心藝術基金會特別邀請兩位策展人來到王大閎書軒進行分享。

工坊專家導覽 | Anri Sala:AS YOU GO

文心藝術基金會在此次的專家導覽,邀請到藝術工作者葉杏柔,以安利.沙拉的作品《AS YOU GO》為出發,從聲音的議題切入,梳理作品與音樂背後的文化及歷史意義,並分享亞洲及台灣的錄像藝術家,又是如何透過影像、音樂作為故事的媒介?

工坊專家講座 | 穿梭於時空間隙 — Anri Sala音樂與影像的流動交織

本次於文心藝所的【專家講座】穿梭於時空間隙 | Anri Sala:音樂與影像的流動交織,邀請到立方計劃空間創辦人鄭慧華,從安利.沙拉本次文心藝所展出的作品《AS YOU GO》切入,剖析沙拉過去至近期的創作,以及他是如何藉由作品帶領觀眾進入不同層次的現實與機遇中。

奇美拉文學沙龍|從格雷的畫像到杜連魁——跨時空的經典閱讀

建築師王大閎,以十年光陰將王爾德的經典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場景自維多莉亞時期的倫敦移到了六七零年代的台北,譯寫成屬於自己時代的《杜連魁》。藉由時空的轉置,王大閎不只讓我們看見一則關於人性的共通寓言,更將其美學思考以及對台北的觀察埋藏在小說情節中。本書的系列講座由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系列講座由 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作家)與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家)的對談揭開序幕,由楊佳嫻老師文學觀察的角度剖析,將《杜連魁》介紹給當前的台灣,並討論閱讀經典作品對於現代讀者的意義;同時藉由作品中所展現出王大閎先生對所處時代之思考,而詹偉雄先生以九零年代親自與其訪談接觸過的經驗,帶大家從建築以外的角度,再次「接近王大閎」。

建築沙龍|過去中的未來:建築的詮釋與再現

2006年臺灣博物館開啟臺灣二戰後建築經典圖集資料徵集計畫,向多位建築師與機構徵集1950年代至1990年代建築圖說資料。後來在文化部支持下,由臺灣博物館與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臺灣建築史知識推廣計畫,並為建立臺灣建築博物館預作準備。本次講座邀請到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祕書沈孟穎、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蔣雅君與目前於瑞士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攻讀碩士的張博允透過自身經驗與國內外案例的分享,與大家交流討論關於籌備一棟臺灣建築博物館的想法。

藝術家座談 | Anri Sala個展開幕

文心藝術基金會舉辦藝術家安利.沙拉個展開幕活動,沙拉將在活動中線上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曉甄,以及立方計劃空間創辦人鄭慧華對談。此次展覽AS YOU GO,暗示了動態的概念,基於音樂和影像的流動,展覽如同「遊行」一般,給予觀者參與其中的感受。本次展出的作品《AS YOU GO》,包含了《Ravel, Ravel》、《Take Over》和《If and Only If》 三部錄像,不僅僅是三個作品的交織,它是一個投影裝置,也是獨特且巨大的動態雕塑。

BOOKTALKS|藝術家書籍系列 — 伊瑪.布

本系列講座旨在以探討空間性(spatiality)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作品之個體藝術家深論為座標,討論對象橫跨六七〇年代的先驅,乃至當下仍以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藝術家,以被視為媒介/媒體的藝術家書籍作品實體翻閱與內容研討,剖析書籍結構及其生成邏輯,如何作為創作計劃的互補抑或節點;易言之,藝術家為什麼做書?其觀念又是如何流淌在其中,遂成為藝術理論家/策展人 Lucy Lippard 所謂的邁向公眾之最佳媒材。本場聚焦討論荷蘭書籍設計師伊瑪.布(Irma Boom, 1960- )。

工坊活動 | Nairy Baghramian — 舞蹈與人體姿態素描課

文心藝術基金會和 SAALab 合作,將舉辦第二場 #週末下午的人體素描課,邀請表演者 Chi Jan Farn 季展帆在文心藝所展間演出,透過肢體語言觸發與作品之間的漣漪。不同於一般素描課的形式,沒有計時、沒有框架,將素描活動作為與表演者的集體創作方式,藉由觀察和描繪,捕捉雕塑和表演者,甚至與空間的交織關係。

工坊活動 | Nairy Baghramian — 舞蹈與人體姿態素描課

文心藝術基金會和 SAALab 合作,舉辦 #週末下午的人體素描課,邀請表演者 Chi Jan Farn 季展帆在文心藝所展間演出,透過肢體語言觸發與作品之間的漣漪。不同於一般素描課的形式,沒有計時、沒有框架,將素描活動作為與表演者的集體創作方式,藉由觀察和描繪,捕捉雕塑和表演者,甚至與空間的交織關係。

BOOKTALKS|藝術家書籍系列 — 艾德.魯沙

本系列講座旨在以探討空間性(spatiality)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作品之個體藝術家深論為座標,討論對象橫跨六七〇年代的先驅,乃至當下仍以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藝術家,以被視為媒介/媒體的藝術家書籍作品實體翻閱與內容研討,剖析書籍結構及其生成邏輯,如何作為創作計劃的互補抑或節點;易言之,藝術家為什麼做書?其觀念又是如何流淌在其中,遂成為藝術理論家/策展人 Lucy Lippard 所謂的邁向公眾之最佳媒材。本場聚焦討論美國藝術家艾德.魯沙(Ed Ruscha, 1937- )。

工坊活動 | Mona Hatoum — Roadworks

莫娜.哈透姆在1980年代中期以早期的錄像和表演作品廣為人知,將身體作為關注監視和社會控制議題的媒介。文心藝所將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期間,放映哈透姆1985年於南倫敦布里斯頓街頭的表演作品《Roadworks》。

工坊活動 | 色彩皮影戲 — 兒童光影工作坊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策劃舉辦的【藝所共讀探索】系列計劃,將以親子共讀展開一系列的探索課程,帶領孩子漫遊在當代藝術的世界。本次工作坊和史汀實驗室STEAMLab合作,「色彩皮影戲:兒童光影工作坊」將透過兒童繪本«小藍和小黃»,帶領孩子進入五彩繽紛的世界。

工坊專家講座 | 沈浸式與科技藝術 — Ann Veronica Janssens光與色彩的感知

基金會這次特別邀請到Dimension Plus超維度互動總監蔡宏賢,帶領觀眾體驗展覽中的霧氣裝置,將分析過去到近期的沉浸式與科技藝術領域,探討藝術家的作品如何讓我們脫離原本的現實世界,改變我們的感知。講座中也將分享二次大戰後興起的光與空間運動時期,其重要代表藝術家對空間、新型材料的詮釋和發展歷程,從而挖掘與安.維羅尼卡.詹森斯作品之間的影響關係。

BOOKTALKS|藝術家書籍系列 — 索爾.勒維特

本系列講座旨在以探討空間性(spatiality)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作品之個體藝術家深論為座標,討論對象橫跨六七〇年代的先驅,乃至當下仍以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藝術家,以被視為媒介/媒體的藝術家書籍作品實體翻閱與內容研討,剖析書籍結構及其生成邏輯,如何作為創作計劃的互補抑或節點;易言之,藝術家為什麼做書?其觀念又是如何流淌在其中,遂成為藝術理論家/策展人 Lucy Lippard 所謂的邁向公眾之最佳媒材。首場聚焦討論美國藝術家 Sol LeWitt(1928 - 2007)。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美食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最終講【城市與美食】將從《饕客:美食地景中的民主與區辨》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陳靜宜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自然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五講【城市與自然】將從《城市與自然》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石婉瑜教授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BOOKTALKS|一生的邀請―談田中央建築作品

於王大閎書軒舉行的田中央作品集新書分享會第四場,邀請馬萱人主持,王俊雄、黃聲遠與詹偉雄三位,對談田中央工作室及其風格獨特秀異的作品。這群建築師選擇長期定在宜蘭過活與工作,同時是居民與專業者,二十多年來蔓生而出一大片開放的、從小步道至大橋樑的公共建築群,為未來的空間契機提供更多想像。而從最初一人——建築師黃聲遠開始,田中央也早已發展為一大群體——由百位以上歷代夥伴組成,持續以建築探索台灣這片土地與人的連結、生活真實的本質。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垂直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四講【城市與垂直】將從《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高郁婷博士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工坊活動 | 樂譜遊戲 — 兒童造井(景)工作坊

由文心藝術基金會策劃舉辦的【藝所共讀探索】計畫,將以親子共讀展開一系列的探索課程,帶領孩子漫遊在當代藝術的世界!本次的工作坊會以«Square See Triangle»這本書,引導孩子跟著書中的貓咪Chami用柔軟的毛線、布料及色彩繽紛的媒材創造自己獨特的樂譜,藉著對結構、顏色、材質和音樂的遊戲體驗認識Suki的作品!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文化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三講【城市與文化】將從《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殷寶寧教授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移動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二講【城市與移動】將從《移動》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林思駿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工坊專家講座 | 道具、編舞、譜 — Suki Seokyeong Kang與繪畫的擴張場域

基金會這次特別邀請到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郭昭蘭,將從近期當代藝術討論編舞、譜的大架構中探討Suki的創作。期望參與者在導覽中透過專家的角度,思考藝術家如何運用當代的媒材轉換韓國傳統樂譜的元素、和作品與人與空間之間的關聯。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城市與設計

奇美拉閱讀沙龍.城市新視界延續王大閎先生於1950年代家中常邀請文藝人士聚會交流所發起的跨域藝文社團奇美拉沙龍(The Chimera Group)的精神,從「建築」出發,逐漸延伸至表演藝術、美術、文學、攝影、評論,重現當年在王大閎自宅裡自由且開放的跨域交流。首檔系列將以「城市」為核心,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與諸位特別來賓,透過六本他所翻譯的城市空間專書,開拓我們對於城市空間文化新視界。第一講【城市與設計】將從《城市與設計》一書出發,透過王志弘教授的導讀以及特別來賓孫啟榕老師帶來的分享,帶領學員進行深入的討論。

建築沙龍|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 未來文明的想像:部落、社區、永續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的謝英俊,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讓社區居民和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家屋興建。 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建築」以及重新建構「市民自主營建的立體城市」。 謝英俊的出現和作為,不僅讓大家重新思考建築的社會意義究竟為何,甚至省思建築是否可以拯救世界。

建築沙龍|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 為/無為: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的謝英俊,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讓社區居民和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家屋興建。 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建築」以及重新建構「市民自主營建的立體城市」。 謝英俊的出現和作為,不僅讓大家重新思考建築的社會意義究竟為何,甚至省思建築是否可以拯救世界。

建築沙龍|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 常民建築:從「人民的建築」到「人民的城市」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的謝英俊,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讓社區居民和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家屋興建。 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建築」以及重新建構「市民自主營建的立體城市」。 謝英俊的出現和作為,不僅讓大家重新思考建築的社會意義究竟為何,甚至省思建築是否可以拯救世界。

書展沙龍|關於佩佐—馮.愛瑞克豪森工作室的兩段對話

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為藝所書店開啟藏書計畫後的第二檔系列展覽,自一整年的新進藏書中精選近300本的書籍。展品年代橫跨1950年代至今,邀請參觀者一窺當代引人入勝的建築空間背後,概念萌生的原點。3/7的沙龍,將邀請兩位講者:邱浩修、魏子鈞來和我們聊聊佩佐—馮.艾瑞克豪森(Pezo von Ellrichshausen)工作室的創作理念與作品,並透過「書本」此一媒介,探討書籍與思想傳遞之間的連結。

工坊專家講座 | Miriam Cahn個展開幕

3/6下午文心藝術基金會將舉辦米里亞姆.卡恩(Miriam Cahn)個展的開幕活動,邀請大家來共襄盛舉!當天特別邀請基金會創辦人葉曉甄(Jenny Yeh)和資深藏家曾文泉(Rudy Tseng)帶領觀眾進入米里亞姆.卡恩的創作世界,並藉由兩位專家的導覽,了解卡恩如何將自身的情感轉化為繪畫語言,以濃烈的色彩與筆觸傳達出她對周遭社會的回應。


建築沙龍|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 美學:從「善治素地」到「似這般都賦與斷井頹垣」

長年致力於生態農房研發與建設工作的謝英俊,秉持社區居民「協力造屋」及「可持續建築」的原則,結合科學方法,深刻地將社會、文化、經濟條件,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系,讓社區居民和農民也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家屋興建。 以此為基礎,進而探索現代民居和「沒有建築師建築」以及重新建構「市民自主營建的立體城市」。 謝英俊的出現和作為,不僅讓大家重新思考建築的社會意義究竟為何,甚至省思建築是否可以拯救世界。

書展沙龍|關於篠原一男的兩段對話

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為藝所書店開啟藏書計畫後的第二檔系列展覽,自一整年的新進藏書中精選近300本的書籍。展品年代橫跨1950年代至今,邀請參觀者一窺當代引人入勝的建築空間背後,概念萌生的原點。2/20的沙龍,將邀請兩位講者:平原英樹、趙柏聿來和我們聊聊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2006)這位建築師的創作理念與作品,並透過「書本」此一媒介,探討書籍與思想傳遞之間的連結。

工坊專家導覽 | Philippe Parreno個展

文心藝術基金會特別邀請帕雷諾2017年於上海外灘美術館個展《共此時》的項目統籌,現為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資深經理謝豐嶸及代理帕雷諾及雨格的德國畫廊Esther Schipper亞洲代表蕭牧齊,深入剖析”雙P(帕雷諾及雨格)”的創作歷程及重點作品,期望參與者在文心藝所到台北雙年展的這段路途,從專家的角度、從觀者的交流、從作品與環境的對話,思考人與空間、與物體、與彼此的對位關係。

書展沙龍|關於瓦雷里歐.奧吉阿蒂的兩段對話

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為藝所書店開啟藏書計畫後的第二檔系列展覽,自一整年的新進藏書中精選近300本的書籍。展品年代橫跨1950年代至今,邀請參觀者一窺當代引人入勝的建築空間背後,概念萌生的原點。1/23的沙龍,將邀請三位講者:鄭皓鍾、吳承軒與邱元甫來和我們聊聊瓦雷里歐.奧吉阿蒂(Valerio Olgiati)這位建築師的創作理念與作品,並透過「書本」此一媒介,探討書籍與思想傳遞之間的連結。

工坊專家導覽 | Philippe Parreno個展

開幕沙龍|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文心藝所年度選書 2019-2020 為藝所書店開啟藏書計畫後的第二檔系列展覽,自一整年的新進藏書中精選近300本的書籍。展品年代橫跨1950年代至今,邀請參觀者一窺當代引人入勝的建築空間背後,概念萌生的原點。開幕沙龍邀請來自建築、藝術圈的八位講者,各自帶來一本選書,分享由它們所串連起來的故事與想像。屆時沙龍系列將以錄影,為建築書、愛書的設計人以及臺北的讀者留下疫情時代的影像紀錄。

工坊活動 | Tomás Saraceno — Cosmic Resonance 特別演出最終場

本次展出的巨型蜘蛛網結構,邀請觀者經由觸摸的振動,除了感受地球觀測星系團PSZ2 G099.86+58.45 (z = 0.616)的頻率,也可想像將振動轉化成一種訊息,傳遞到宇宙之中。文心藝術基金會藉由這次展出,特別邀請編舞家王宇光及舞蹈家李尹櫻共同創作,運用舞蹈觸動作品,在震幅與擺動中與您深層溝通、共譜新的故事章節。

書展沙龍|初遇建築

埃萊娜比奈(Hélène Binet)是著名的建築攝影家,她受邀拍攝過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許多重要建築師的代表作品,並曾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舉辦個展。 在這次的講座中,埃萊娜・比奈將從早年經由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的引薦,使她有機會拍攝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的建築作品,以及希臘建築師迪米特里斯・皮吉奧尼斯(Dimitri Pikionis)的作品「路徑」(Path)談起,透過她的鏡頭娓娓道來:這樣的拍攝經驗如何對她的創作生涯造成深刻的影響?當時的情緒衝擊如何成為燃燒至今仍不斷追尋的創作初心?

工坊活動 | Tomás Saraceno — Cosmic Resonance 特別演出場

本次展出的巨型蜘蛛網結構,邀請觀者經由觸摸的振動,除了感受地球觀測星系團PSZ2 G099.86+58.45 (z = 0.616)的頻率,也可想像將振動轉化成一種訊息,傳遞到宇宙之中。文心藝術基金會藉由這次展出,特別邀請編舞家王宇光及舞蹈家李尹櫻共同創作,運用舞蹈觸動作品,在震幅與擺動中與您深層溝通、共譜新的故事章節。

書展沙龍|系列講座 描繪時代的氛圍

「描繪時代的氛圍—Drawing Ambience(s)」 特別邀請曾成德教授與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教授——他同時也是本次【 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展覽所介紹的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jy)的兒子,共同回顧這段創作故事,並討論其來自今日的迴響。

紀錄片放映|藝術很有事-《謝英俊,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首映暨座談

文心藝所與公視合作辦理「藝術很有事─《謝英俊,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首映暨座談」。現場除了放映《謝英俊,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紀錄片外,也邀請影片主人公謝英俊建築師及該紀錄片重要工作者到現場進行座談並與觀眾交流。

書展沙龍|有關輕盈—卡爾維諾與黑達克的梅杜莎

「有關輕盈—卡爾維諾與黑達克的梅杜莎」 想像和慾望,藏於儀式、歷史、生活,看似無形,顯於文字、建築。從小說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到建築師黑達克(John Hejduk)《梅杜莎的面具》(Mask of Medusa),他們如何保持輕盈和藏匿,讓存於現實的細節、讓存在心中的片斷記憶、在放蕩與睿智間、逸樂與犠牲間徘徊,經由層層映射敘事,找到他方。 7/26 文心藝術基金會邀請龔書章老師以「有關輕盈—卡爾維諾與黑達克的梅杜莎」為題,和我們談關於黑達克建築的故事,並且與「建築與書的友誼」策展人漆志剛、以及年輕世代的建築創作者林念穎、陳怡君、邱元甫對談。

工坊專家導覽 | Alicja Kwade個展

6/7在文心藝所將由策展人/藝評家王焜生老師帶來第2場的專家導覽,從藝術史、文化的脈絡與對Alicja Kwade熱烈的喜愛,帶各位認識Alicja Kwade、藝術家養成的背景以及其作品創作。

工坊專家導覽 | Alicja Kwade個展

5月24日文心藝所請到同樣擅長複合媒體空間裝置的藝術家陳松志先生,帶領觀眾從空間、視覺觀察作品,並引導觀者從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認識作品。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戰後的美國包浩斯+憶奇美拉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最終場為「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戰後的美國包浩斯+憶奇美拉」。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柏林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柏林」。

工坊專家講座 | Doug Aitken個展開幕

Doug Aitken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當代藝術創作者,以裝置藝術、攝影、雕塑和表演而聞名。他不顧流派的定義,探索從電影、裝置到建築的各種媒介。 2017年,Doug Aitken成為Frontier Art Prize的首位獲獎者,這是一項新的當代藝術獎,主旨為鼓勵藝術家從事大膽的作品並挑戰知識和經驗的界限,使人們重新想像未來的人類。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德紹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德紹」。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威瑪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三:奇美拉與包浩斯- 包浩斯在威瑪」。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張肇康 「中國建築之道」與包浩斯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張肇康 「中國建築之道」與包浩斯」。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陳其寬 空間中的「肉眼、物眼、意眼」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陳其寬 空間中的『肉眼、物眼、意眼』」。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王大閎 在密斯的極簡禁欲中探尋傳統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王大閎 在密斯的極簡禁欲中探尋傳統」。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台灣戰後初期的建築發展 從美援到大帽子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二:台灣建築與包浩斯- 台灣戰後初期的建築發展 從美援到大帽子 」。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中國現代建築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中國現代建築」。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臺灣的粗獷主義建築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臺灣的粗獷主義建築」。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基督教會與臺灣現代建築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基督教會與臺灣現代建築」。

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二戰後臺灣的現代建築

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共同策劃:包浩斯百年暨王大閎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系列演講,子題包含:五月|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六月|臺灣建築與包浩斯、七月|奇美拉與包浩斯,同步響應國父紀念館所策劃之【王大閎的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與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文獻展】。本場為「主題一:粗獷與詩意 臺灣戰後建築- 二戰後臺灣的現代建築」。

Hiroshi Sugimoto

杉本博司現居於紐約與東京兩地,並曾於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及澳洲當代美術館舉辦回顧展。其作品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巴黎東京宮、龐畢度藝術中心等國際藝術機構收藏,並舉辦個展。曾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百年紀念獎章、野口勇獎、日本政府紫綬褒章、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哈蘇國際攝影獎及東京每日藝術賞等國際殊榮。

Roni Horn

羅尼.霍恩的作品曾在眾多機構舉辦,包括貝耶勒基金會、洛杉磯當代美術館、巴塞爾美術館、迪亞藝術中心、龐畢度藝術中心和芝加哥藝術中心等。近期展覽包括皮諾收藏美術館《Félix González-Torres / Roni Horn》、Pola美術館《Roni Horn: When You See Your Reflection in Water, Do You Recognize the Water in You?》和哥廷根美術館《Roni Horn – You are the Weather (Books, Drawings, Photographs)》。2009年,由泰特美術館和惠特尼美術館策劃的《Roni Horn aka Roni Horn》為其大型回顧展,隨後巡迴至亞維儂蘭貝爾美術館。她的作品曾在惠特尼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以及雪梨雙年展展出。霍恩為2013年米羅基金會獎的得獎者,並曾獲得紐約雕塑中心雕塑獎和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目前工作、生活於紐約。

Pierre Huyghe

皮耶.雨格於196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作品跨越多種媒介,包括電影、限地製作、雕塑和環境。他的作品被視為推想式的虛構故事,常常呈現為各種智慧形式之間的連續性,包括生物技術和有形的惰性物質,這些形式能夠學習、改變和進化。他在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倫敦蛇形藝廊、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和倫敦泰特美術館等國際藝術機構舉辦個展。雨格曾獲得多個獎項和榮譽,包括2002年和2017年的Hugo Boss獎和納什爾雕塑獎。

Abraham Cruzvillegas

亞伯拉罕 · 克魯茲威利戈近期在法國 Les Tanneries 當代藝術中心、邁阿密海灘巴斯美術館、阿斯彭美術館、蘇黎世美術館舉辦個展,2015 年為倫敦泰特美術館委託,於首屆Hyundai Commission 展出《Empty Lot》。其作品曾在許多知名大型藝術機構展出,包含巴黎現代美術館、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和紐約猶太博物館等;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沙迦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和哈瓦那雙年展。克魯茲威利戈斯的作品也為諸多知名藝術機構所收藏,包含紐約現代美術館、香港 M+、倫敦泰特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等。2012 年獲第五屆韓國洋賢藝術獎。目前工作、生活於法國巴黎。

Gabriel Orozco

加布里埃爾 · 奧羅斯科於1962年出生在墨西哥哈拉帕,在藝術家庭背景的薰陶下成長,1987年自西班牙馬德里圓環藝術中心課程結束後,開始各地的遊牧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深深影響他的創作。奧羅斯科曾於1987年至1992年主持「週五工作坊(Taller de los viernes)」,此工作坊成為許多藝術家談論藝術和創作的中心。於1983年舉辦首次個展,近期曾於洛杉磯當代美術館、倫敦蛇形畫廊、墨西哥藝術宮、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2009至2011年期間,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巴塞爾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和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也曾榮獲許多獎項,並多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件展。

Nan Goldin

南.戈丁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芝加哥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等展出個展。她的作品曾在1996年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和2001年龐畢度藝術中心等地舉辦大型回顧展,也參與過許多大型雙年展,如柏林影展、聖保羅雙年展和威尼斯雙年展等。戈丁榮獲多個獎項,例如,ArtReview Power 100、《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卡瑟・柯爾維茲獎、哈蘇國際攝影獎、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和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等。2022年,由蘿拉・柏翠絲執導的紀錄片《所有的美麗與血淚》紀錄了戈丁的一生和創作,也關注她所成立的 P.A.I.N.組織對抗薩克勒家族的行動,證明藝術所能帶給世界改變的力量。

Anri Sala

安利.沙拉於1974年出生在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從求學期間開始創作許多實驗性錄像。他的作品被諸多知名藝術機構收藏,並屢次獲獎,2002年曾獲雨果.博斯獎提名。沙拉曾在皮諾收藏美術館、蛇形藝廊、龐畢度藝術中心、博坦藝術中心和盧森堡現代美術館等大型機構舉辦個展,參與過多個國際電影節及大型雙年展,如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柏林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和卡塞爾文件展等。

Suki Seokyeong Kang

1977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的康瑞璟,於梨花女子大學就讀東方繪畫,2012年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科系。康的作品被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盧森堡現代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和三星現代美術館等收藏,並於盧森堡現代美術館、費城當代美術館、芝加哥當代美術館、首爾美區美術館展出。2019年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現於梨花女子大學的韓國繪畫科系任教。

Mona Hatoum

莫娜 · 哈透姆於1952年出生於貝魯特的巴勒斯坦家庭。1975年拜訪倫敦期間,黎巴嫩內戰爆發,導致哈透姆再也無法回到家園,長期在英國居住與工作。異地的文化衝擊,開始感受到自己格格不入,不得不重新審視她作為「局外人」的角色。因此常見哈透姆的作品中,融入了個人的經歷,隱射大環境關於無根漂泊、異化、失落、社會動亂不定的議題。哈透姆的作品為多個國際知名機構所珍藏。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胡安 · 米羅基金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眾多大型美術館和機構展出,2015 年在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重要個展曾巡迴至倫敦泰德美術館及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作品也曾參與卡賽爾文件展、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以及威尼斯雙年展。

Nairy Baghramian

奈瑞・巴格勒米安1971年出生於伊朗的伊斯法罕,為亞美尼亞少數民族。1984年因政治因素和社會狀態與家人搬遷至德國柏林至今。她曾說:「我知道身處在一個文化,或一個文化幾乎不存在的社會意味著甚麼,我希望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抓住可以面對藝術的機會。」,此成長經歷和身分認同的流動也反映在她的創作。對她而言,雕塑與時間、建築場域、身體、性別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它不單只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包含了一種身體必然受周遭環境制約的體驗,作品談論的不穩定性,藉由外力輔助以達到某種狀態的平衡,同時隱喻了和社會的依存關係。

Miriam Cahn

畢生致力爭取性別平權的米里亞姆·卡恩於1949年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中,父親是古董藝術商人,母親是熱愛音樂的家庭主婦。從小卡恩就在一個充滿藝術環境的家庭長大。1976年卡恩開始發展她的藝術生涯,從70年代的街頭牆面壁畫到現在仍持續創作的油畫系列作品,都可以看出她將情感轉化為繪畫語言,激進的筆觸及濃烈的色彩傳達出卡恩對周圍社會現實毫不妥協的回應。卡恩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美術館及藝廊展覽,包含巴黎龐皮杜藝術中心、西班牙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華沙現代藝術博物館、慕尼黑藝術之家及南京四方美術館等。不僅1984代表瑞士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2017年第14屆的卡塞爾文獻展,更是奠定了她在當代藝術史中重要的地位。

Ann Veronica Janssens

安.薇洛妮卡.詹森斯的作品曾在巴黎橘園美術館、南倫敦畫廊、龐畢度藝術中心梅斯分館、美國納榭雕塑中心、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荷蘭德邦美術館等大型美術館展出過,並參與多個大型雙年展,例如,聖彼得堡宣言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及聖保羅雙年展,並在1999年代表比利時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也被多個國際知名美術館所收藏。

Tomás Saraceno

托馬斯 · 薩拉斯於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現於德國柏林生活與工作。他從小學習建築學,後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2001年前往德國學習藝術,2009年參加了美國NASA的國際空間研究計劃。這些跨領域的經歷將創作結合了美學、建築、科學、環保訴求,讓藝術和科學不再分離,找到一個新的平衡。托馬斯也認為我們應該學習、關注生態學原理,將其作為不同文化、地區同居的系統,並了解合作原則的必要性,在我們所生存的宇宙裡,尋求屬於人類未來生存的解答。

Philippe Parreno

菲利普.帕雷諾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曾就讀格勒諾布爾的美術學院以及巴黎東京宮的巴黎高級藝術研究學院,現於巴黎工作與居住。作品在巴黎龐畢杜藝術中心、日本金澤21世紀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以及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蛇形藝廊收藏與展出。

Danh Vō

傅丹於2012年贏得「HUGO BOSS獎」首獎、2015年代表丹麥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及各式藝術計畫也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瑞士巴塞爾藝術館、香港M+、柏林雙年展及新加坡雙年展等大型美術館及展會展出。他探討文化衝突的傳承與建構、創傷和價值觀,以詩意的方式闡述對於歷史、政治、信仰及身分認同等議題。

Alicja Kwade

柯維德於1979年出生於波蘭,後與家人移民至西德,在2005年於柏林藝術大學畢業,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她最知名的作品是在2017年第57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巨型的雕塑裝置「WeltenLinie」使用雙面鏡和精心放置的配對物件,在鋼製結構中四處走動時,根據不同的觀看視角,從作品框架中脫離我們認知的現實框架,顛覆觀者閱讀和理解其中的物體的方式。柯維德的作品也曾在201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屋頂花園、日本瀨戶國際藝術祭展示,被收藏於巴黎龐畢度中心、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德國納粹防空洞收藏等等知名美術館。

Doug Aitken

道格.阿特肯以其創新的藝術裝置而聞名,利用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時間,空間和記憶是流動概念的世界。在阿特肯的藝術實踐中,通過對二十一世紀城市,當代生活全球化交流的不斷調查,發展並探索了對圖像和敘事的理解。從大型看板,特定的場域環境,音響作品,攝影,雕塑和浸入式的視頻裝置中,阿特肯探究了在大規模工業和環境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圖像的時空錯位以及個體的脆弱性。

Haegue Yang

韓裔藝術家梁慧圭,出生於1971年,現居住並工作於柏林與首爾。梁擅長使用工業物件如百葉窗、暖爐、工業電扇等媒材製作大型複合裝置作品,也運用傳統技藝的稻草編結連結歷史、文學、政治等議題,創造出豐富而抽象的故事。身為一個大部分時間都旅居國外的藝術家,梁的作品時常與移民和僑居議題有關,她汲取對各種文化的靈感,將不同元素集結合為一,創作出不同形式的雕塑。尋求作品以原始和視覺的方式與觀者交流,獨特的視覺語言探索了材料的情感力量,抽象的敘述現實與虛構的共存。

Camat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user & Wirth, Esther Schipper, Taro Nasu and Anna Lena Films. Photo credit © Pierre Huyghe

Idio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 PIerre Huyghe. © ANPIS FOTO

Camata II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Jiayun Deng

Vitruvius amphibi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Gerardo Landa

Untitle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White Cube. Photo © Gerardo Landa & Eduardo Lopez - GLR Estudio

3.I.22 (a) #5

Photo © Gabriel Orozco and White Cube (Gerardo Landa Rojano)

+ and -

© Mona Hatoum.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Misfits F

Photo © Nick Ash

Blind self portrait misspelling my own name to an office employee,...but hoping in my heart that this won't happen...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Photo by Gerardo Landa Rojano, 2020.

Palais Garnier, Paris

Photo ©Hiroshi Sugimoto, Courtesy of Lission Gallery

Iceman in Reality Park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 Andrea Rossetti

Trans-For-Men 11 (Fibonacci)

Moon #19-01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Mat 55 x 40 #19-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kje Gallery

A Pile of Bricks ll

© Mona Hatoum.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Remains (play space)

© Mona Hatoum. Photo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Maintainers

Photo © Cathy Carver

AS YOU GO

Exhibition view at Winsing Art Place /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ANPIS FOTO

Primantropofilia 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t the bar, Manila/New York, 1991 - 199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Suisai byôbu V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Untitled

Roni Hor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voyage à Kyoto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ANPIS FOTO

hausbau (sakralbau)

Photo credit: Hiroshi Tanigawa+Takashi Uemura

120-168 MHz (PSZ2 G099.86+58.45 (z = 0.616) / Multi Band Observation Frequency Ran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 Andrea Rossetti

Jardín con palomas al vuelo / Garden with Pigeons in Flight (TABLE)

Vistas de instalación de Jardín con palomas al vuelo, Estancia FEMSA – Casa Luis Barragán, 10 denoviembre, 2018 – 13 de enero, 2019.

Sol LeWitt Upside Down onto Wall – Cubic-Modular Wall Structure, Black, Expanded 11 Times

Photo: Chunho An. Image provided by Kukje Gallery

face Video Sculpture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Young-Chae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Mat 61 x 81 #19-2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kje Gallery

Jeong—mat #18-01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Bumpy and uneven blind self portrait chewing a blue corn taco at Elena Álvarez-Buylla Roces's house,...and against State's terrorism as much as possi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Tigerfis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Photo © Gerardo Landa Rojano

Dé hélic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Cathy Carver

Speech Bubbles (Transparent)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 Andrea Rossetti

The Intermediate – Ball with Hairy Ear Ring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Hardware Store Collage – Saturn QLED TVs #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Samurai Tree (Invariant 20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Alex Yudzon

Circadian Dilemma(El Día del Ojo)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OS Studio

Bursting Grafti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Desire

Photo © Doug Aitken,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Victoria Miro Gallery, London; Galerie Presenhuber, Zürich; Regen Projects, Los Angeles

Past Presence 071, L'homme qui marche II, Alberto Giacometti

Photo ©Hiroshi Sugimoto, Courtesy of Lission Gallery

We the People (detai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James Ewing

We the People (detai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Anders Sune Berg

The Intermediate – Uninhabited Island in Fiction I

Photo: Sebastiano Persano di Pellion. Image provided by Kukje Gallery

Rove and Round — face #19-02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Jeong on the Black Mat #19-02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Gold

Nan Goldin Studi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Kaya Wilkin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rennen müssen

Fraught Times: For Eleven Months of the Year it’s an Artwork and in December it’s Christmas (March)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Photo © Andrea Rossetti

Working Table, Toky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Alex Yudzon

Modular Sequence: Caterpillar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ANPIS FOTO

Non-Folding - Geometric Tipping #7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Non-Folding - Geometric Tipping #7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Non-Folding - Geometric Tipping #6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Born out of a uterus I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Photo by Alessandro Wang.

Cappello per due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Folding flags 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Photo © Gerardo Landa Rojano

Folding stamps 16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Photo © Gerardo Landa Rojano

Folding stamps 1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Photo © Gerardo Landa Rojano

À Rebours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sther Schipper, Berlin. © VG Bild-Kunst, Bonn, 2021. Photo © Andrea Rossetti

Untitle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burkazorn

Untitled (Weather)

Roni Hor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Cupid with his wings on fire, Le Louvre

Nan Goldin Studio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gosian

2.2.186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Crystal Cave (Sleepi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 Jiayun Deng

Note — rope, mat, square #19-03

Photo by Sangtae Ki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 Los Angeles

Still Lif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Sebastiano Pellion di Persano

THE MOST INTANGIBLE THING IS THE MOST ADHESIVE

Roni Hor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Untitle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Cathy Carver

o.t.

pflanzenmensch

Untitle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John Berens

Black Kites Perspective (6 View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Cathy Carver

Atomi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hoto © John Berens

Light Signs #6 (Korea)

Courtesy Winsing Arts Foundation Photo © ANPIS FOTO

L.I.S. ich selbst (kopfweh)

Sandra in the mirror, NYC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Cookie laughing, NYC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egue Yang: Leap Year

Pierre Huyghe: Liminal

Cahiers D'art: Philippe Parreno: 47th Year

Pierre Huyghe: If the Snake

Hiroshi Sugimoto: Time Machine

Nairy Baghramian: Modèle Vivant

Doug Aitken: Works 1992–2022

Nan Goldin: This Will Not End Well

Nairy Baghramian: Breath Holding Spell

Roni Horn: Wits' End

Gabriel Orozco: The Orozco Garden at South London Gallery

Nairy Baghramian: Side Leaps

Anri Sala: As you Go

本書籍深入探討«AS YOU GO»,此作品同為本次文心藝所展出。作品由音樂和影像組成,匯集了沙拉近年來創作的重要錄像,包含«Ravel Ravel»、«Take Over»和«If and Only If»,該錄像專門為里沃利城堡當代美術館規劃設計,透過複雜的機制與技術,沙拉將作品投射在展間特殊的牆面上,整個展覽就如同「遊行」一般,帶有流動的影像和多重的敘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展覽空間的延伸,試圖帶給觀者高度情感和聯覺影響的沈浸體驗。

Ann Veronica Janssens: Hot Pink Turquoise

Ann Veronica Jasnssens 在2020年初於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舉辦了首次在北歐地區的大型個展《Hot Pink Turquoise》,從1990年代到近期的作品,展覽跨足了藝術家近30年的創作歷程,同時也展出為此次展覽的新作。

Gabriel Orozco: An Island Is A Circle

Danh Võ

Black Mat Oriole 검은자리 꾀꼬리

《Black Mat Oriole》展出了Suki許多代表性作品,包含Jeong、Mat、Legs、Heavy Round、Warm Round系列,以及Moras on the Black Mat。Suki將「繪畫」拓展為不同的形式,這些雕塑、裝置、繪畫都按照對應的比例製作,以利相互堆疊形成可移動的塔、窗和平台。書中有許多Suki針對表演動作繪製的手稿,可以看到人在網格中每一步的動作與姿態,並涵蓋了143張作品照片,以及《Black Mat Oriole》展覽的活動紀錄,也收錄了策展人、學者與藝術家的對談。

Pierre Huyghe at the Serpentine

Alicja Kwade: LinienLand

Miriam Cahn: Das genaue Hinschauen

Kazuo Shinohara: 3 Houses

《篠原一男:三棟住宅》(Kazuo Shinohara: 3 Houses)分析了篠原一男三個代表性的住宅作品:白之家(House in White, 1966)、上原之家(House in Uehara, 1976)以及橫濱之家(House in Yokohama, 1984),透過與原始設計圖同比例的重繪平面圖、從未公開發表的設計手稿以及建造當時所留下的珍貴攝影紀錄,搭配論述與訪談,揭示了這三棟住宅於篠原建築生涯中的定位,並為其獨特的設計方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本書於2019年出版後不久即宣告絕版,足證其價值。

Miriam Cahn: Ich als Mensch

Miriam Cahn: Writing in Rage

Mona Hatoum: Remains To Be Seen

Square See Triangle 사각 생각 삼각

Ann Veronica Janssens

Haegue Yang: ETA 1994-2018

Louis Kahn and Venezia: The Project for the Palazzo dei Congressi and the Biennale Building

《路易斯.康與威尼斯:會議宮與雙年展建築項目》(Louis Kahn and Venice: The Project for the Palazzo dei Congressi and the Biennale Building)搭配2018年於瑞士門德里西奧建築學院(USI)所舉辦的同名展覽而出版,彙集了來自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檔案館、威尼斯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基金會(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以及加拿大建築中心(CCA)等機構從未發表過的建築圖紙、手稿和文獻檔案,帶領讀者一探1968至72年間,康受邀拜訪這座潟湖都市的行跡,以及揉合了威尼斯深厚建築傳統與對未來的企盼,由其投入大量心力設計的城市新貌。

Flying Plaza: Work Journal 2012-2016

Danh Võ: Take My Breath Away 

Arachnid Orchestra: Jam Sessions

Black Meanders 검은 유랑

OFFICE 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 Vol. 1, 2 & 3

《OFFICE 克斯登.吉爾斯 大衛.凡.賽佛瑞恩》(OFFICE 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 Vol.1, 2 & 3)為三冊一套的作品集,按時序收錄了來自布魯塞爾、由克森.吉爾斯(1975-)與大衛.凡.賽佛瑞恩(1978-)共同成立的事務所:OFFICE KGDVS橫跨15年的建築實踐作品。此套書是迄今為止對其工作最全面的整理,涵蓋了建築模型、圖紙以及由著名建築攝影家巴斯.普林森(Bas Princen)與策展人吉歐瓦娜.博拉希(Giovanna Borasi)等協同工作者製作的建築攝影與論述。

Haegue Yang: Lingering Nous

Roni Horn: Going North

Philippe Parreno: H {N)YPN(Y} OSIS / HYPOTHESIS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Exterior

《佩佐-馮.艾瑞克豪森工作室:外部》(Pezo Von Ellrichshausen: Exterior)為智利-阿根廷建築師夫妻組合毛里奇奧.佩佐(Mauricio Pezo, 1973-)與蘇菲亞.馮.愛瑞克豪森(Sofia von Ellrichshausen, 1976-)共同工作室2017年於巴黎Solo Galerie的繪畫展覽圖錄。「外部」(Exterior)為一系列描繪建築空間局部的繪畫,以一幅幅大於身體尺度的油彩,喚起觀者某段似曾相識卻不完整的空間記憶,甚至將想像延伸至畫外的空間。

The Last Resort

Hyundai Commission: Phillip Parreno

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在2017年以《Anywhen》為主題,將渦輪大廳轉變為沈浸式的體驗來呼應建築空間,挑戰觀者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展出以六個主軸包含時間(Time)、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空間(Space)、聲音(Sound)、電影(Cinema)、漂浮的魚(Floating fish)之間的漣漪對話。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被放置在渦輪大廳旁的房間內,美術館屋頂的氣象站會將在室外收集到的天氣數據如:風速、溫度和光線等傳回生物反應器,每一次數據的不同會影響反應器內酵母的發酵方式,而電腦程式會根據這些發酵運動的改變來控制展廳內發生的活動,例如:《燈棚》(Marquee)燈光閃爍的節奏、螢幕放映的影像、空間迴盪的聲音、漂浮在空中的魚。

Doug Aitken: Electric Earth

The Difficult Whole: A Reference Book on the Work of Robert Venturi, John Rauch and Denise Scott Brown

《繁複的整體:關於羅伯特.范裘利、約翰.勞奇與丹尼斯.斯科特.布朗作品的索引集》(The Difficult Whole: A Reference Book on the Work of Robert Venturi , John Rauch and Denise Scott Brown)由克森.吉爾斯(Kersten Geers, 1975-)、葉琳娜.潘茲瓦克(Jelena Pančevac, 1984-)以及安德烈亞.桑德里戈(Andrea Zanderig, 1974-)三位年輕建築師一同整理、集結了1991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美國建築師羅伯特.范裘利(1925-2018)與其建築師事務所合夥人所設計的28個建築作品,書中包含由三位建築師撰寫的作品介紹、當代影像紀錄以及參與研究計畫的學生所重新繪製的建築圖像,藉由多元的方式將范裘利的建築理論與其數十年的設計實踐並陳。

Hiroshi Sugimoto: Lost Human Genetic Archive

The Logic of Disorder: The Art and Writing of Abraham Cruzvillegas

Pierre's: Devoted to Pierre Huyghe

Danh Võ: Ydob eht ni mraw si ti

Danh Võ: Slip of the Tongue

Anri Sala: Answer Me

2008年的《Answer Me》,利用冷戰期間美國國安局在西柏林建造的圓頂建築的聲音特性,上演了一段浪漫關係的破裂。一個女人不斷地說:「Answer me」,卻沒能打動在打鼓的男人,暗指一種不可能的對話,也表達關係的敵意惡化,以及空間、時間的斷裂;錄像作品 《Long Sorrow》描繪著一名非裔爵士薩克斯風手,在柏林郊區一棟建築窗戶外即興演奏,隨著音樂緊張的氣氛,最後以一架飛機似乎要墜入大樓的畫面,隱喻社會的狀態。此檔展覽沙拉也特別安排了薩克斯風手在展中現場表演,與作品裡的時空相互交織錯位。

Abraham Cruzvillegas: The Hyundai Commission

Ann Veronica Janssens

Jeong 1/4 정 井 1/4

Alicja Kwade: Monologue from the 11th Floor by Katja Blomberg

Valerio Olgiati

自1990年代末以來,瓦雷里歐.奧吉阿蒂(Valerio Olgiati)被視為瑞士最獨立,最傑出的代表性建築師之一。其作品包含帕斯佩斯學校(School Building Paspels, 1998)、「黃屋」博物館(Das Gelbe Haus, 1999)、瑞士國家公園遊客中心(Visiting Center Swiss National Park, 2008),以及參與臺灣故宮南院競圖的提案(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2004)等。關於奧吉阿蒂的典藏出版品包含了《奧吉阿蒂的14位學生作品集:1998-2000》(14 Student Projects with Valerio Olgiati 1998-2000)、限量發行500份的《瓦雷里歐.奧吉阿蒂:一百分之一圖面》(Valerio Olgiati PLAN 1:100)等絕版書籍。

Alicja Kwade

Doug Aitken

Miriam Cahn: I As Human

由波蘭華沙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in Warsaw)出版的«Miriam Cahn: I As Human»一書,從藝術史學家、評論家、哲學家等多個角度探討米里亞姆.卡恩(Miriam Cahn)的作品,同時聚焦2019年在華沙現代美術館展出的«Miriam Cahn: I As Human»巡迴個展。

Autoconstrucción Abraham Cruzvillegas

Glass Tea House Mondrian by Hiroshi Sugimoto

Nairy Baghramian: Cold Shoulder

Vilanova Artigas

《維拉諾瓦.阿蒂加斯》(Vilanova Artigas)由建築師的女兒—歷史學家羅莎.阿蒂加斯(Rosa Artigas)撰寫,並於2015年出版。原以葡萄牙文印行,典藏的本冊為更加罕見的英文版本,目前皆已絕版。書中收錄了巴西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師阿蒂加斯現存的43個建成項目,包含了封面上呈現鋼製結構接點剪影的「聖保拉遊艇俱樂部」(Santa Paula Yacht Club)等代表性作品,並按獨棟住宅、公寓、學校、商業空間、都市計畫等不同建築用途,依時間順序排列,搭配建築物圖紙、手繪稿以及不同時代所留下的攝影紀錄。

Mona Hatoum: Turbulence

Tomás Saraceno: Cloud-Specific

Hiroshi Sugimoto: Dioramas

Log 31: New Ancients Spring/ Summer 2014

《Log第31期:新的過去》(Log 31: New Ancients)從屬的系列出版品是在著名建築評論家、編輯辛西亞.戴維森(Cynthia Davidson, 1952-)主導下於2003年成立、以建築和當代城市為主題的獨立期刊,每年出版三期,以文字的形式專注於評論,意圖抵制圖像媒體的誘惑,同時聚焦建築生產的相關核心思維。典藏的第31期實體書出版於2014年春夏,目前已絕版且非常罕見,該期提出了將當代語境視為「歷史」進行探索的可能性,特別強調結合了傳統前例與新技術的繪畫方式,並透過建築師、藝術家與評論者各異其趣的撰文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與歷史的對話關係。

Drawing Papers 114: Lebbeus Woods, Architect

《繪圖紙第114期:列比烏斯.伍茨—建築師》(Drawing Papers 114: Lebbeus Woods, Architect)搭配2014年於紐約繪畫中心(The Drawing Center)展出的同名巡迴展覽而出版。美國建築師列比烏斯.伍茨(1940-2012)不只在建築設計,亦在電影、設計與藝術領域廣受認可,本次展覽橫跨35年的創作歷程,藉由100多件建築繪畫、草圖本與模型,一探蘊含在其空間思考中的政治、形式與文化議題。

Doug Aitken: 100 Yrs

Alicja Kwade: Grad Der Gewissheit

Junya Ishigami: How Small? How Vast? How Architecture Grows

《石上純也:多渺小?多寬闊?建築是如何生成的》(Junya Ishigami: How Small? How Vast? How Architecture Grows)是一本25.6 x 36公分的大開本展覽目錄,搭配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1974-)於2013~14年間,在法國波爾多夢之拱廊建築中心(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所舉辦的巡迴展所出版,收錄了包含《瞭望台餐廳》(Restaurant with distant views)、《池畔住宅》(Pond and House)等輕盈、夢幻的建築概念,以展覽現場的模型照片搭配文字,呈現出充滿童話色彩卻又邏輯縝密的空間想法。

Aires Mateus: Casa em Melides

《艾里斯.馬特烏斯:梅里戴斯住宅》(Aires Mateus: Casa em Melides)於2014年出版,單獨呈現由當代葡萄牙重要建築師艾里斯.馬特烏斯(1963-)設計,於2013年落成的梅里戴斯住宅,透過純粹的建築線稿圖與富感染力的黑白攝影,簡單而完整的傳遞出這座山丘上的住宅與地形、海景之間的對話。本書限量發行1,000本,典藏品為第910號,極具收藏價值。

Haus-Rucker-Co: Architectural Utopia Reloaded

《Haus-Rucker-Co 1967-1977:重新載入建築烏托邦》(Haus-Rucker-Co, 1967-1977: Architekturutopie reloaded )搭配2014~2015年間於柏林重要的當代藝文中心——瓦爾德湖畔住宅(Haus am Waldsee)舉辦的同名展覽而出版,書中以原始圖紙、檔案與訪談回顧了以維也納為據點開展的前衛設計團體Haus-Rucker-Co(HRC)十年間的創作歷程,對應1970年代對於環境污染與災難的憂慮,HRC提出了包含互動式面罩「思維擴展器」(Mind-Expander)、「氣動式空氣結構」(pneumatic air-structures)等著名的作品系列,對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等當代藝術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Haegue Yang: Dare to Count Phonemes and Graphemes

The City in the City: Berlin - A Green Archipelago

《城市中的城市——柏林:綠色列嶼》(The City in the City - Berlin: A Green Archipelago)可以說是20世紀後期,以「城市」為名的眾多建築宣言當中,最神秘而又引人入勝的一冊,其紀錄了1977年由當時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教授昂格斯(O.M. Ungers, 1926-2007)帶領包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在內的團隊,以夏季學校工作營的方式,為當時西柏林因冷戰而嚴重衰退的城市提出的緊急設計方案。其工作成果最初集結為一本德語小冊子,本書則是於2013年重新研究、整理後出版,除了集結宣言早期的手稿和文件,亦包含了許多當時的註記與從未披露的插圖。

Abraham Cruzvillegas: The Autoconstrucción Suites

Dogma: 11 Projects

《教條工作室:11個項目》(Dogma: 11 Projects)紀錄了來自布魯塞爾、由皮爾.維托里奧.奧瑞利(Pier Vittorio Aureli, 1973~)與馬蒂諾.塔塔拉(Martino Tattara, 1976~)領導的「教條」(Dogma)工作室於2013年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舉辦的同名展覽,收錄了自2002年以來工作室結合建築繪畫與文字投入創作的11項大型都市尺度的建築思考,其中便包含了2011年參與臺中鐵道公園的競賽提案—「雷蒙斯」(Ramones)等重要作品。

San Rocco 6: Collaborations

《San Rocco第6期:合作》(San Rocco 6: Collaborations)從屬的《San Rocco》建築雜誌創始於201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最初設定為運行五年的計劃,預期每年出版三期不同主題的雜誌,並面向全世界各種類型的建築作品、圖紙乃或繪畫呈現的想法進行徵稿,包含克斯登.吉爾斯(Kersten Geers)、皮爾.維托里奧.奧瑞利(Pier Vittorio Aureli)以及艾琳尼.斯考伯特(Irénée Scalbert)等著名的建築師、評論家與理論家皆曾在這份雜誌上發表過文章。第6期以《合作》為主題,闡述了建築作為一種集體知識結合眾人之力而產生的特性,並以同時期的橫向合作與跨越時代的對話關係交織成領域的經緯,亦選用了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房子」,廣受眾多創作者喜愛的「馬拉帕爾泰別墅」(Casa Malaparte)作為封面象徵,別具特色。

Gabriel Orozco: Asterisms

Nan Goldin: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系列是一個從幻燈片形式演變而來的作品,同時也與政治有關,它討論著性別政治與暴力的議題。1973年的《Picnic on the Esplanade, Boston》,是戈丁拍攝在波士頓結識的朋友們野餐的照片,此作品被視為戈丁未來成就的宣言,如同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系列的序曲。

Wang Shu: Imagining the House

《王澍:想像房子》(Wang Shu: Imagining the House)揭示了201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建築師王澍(1963-)透過手繪建築圖面開展設計的過程,以原比例手稿復刻重現包含「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Xiang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2004-2007)、「寧波歷史博物館」(Ningbo History Museum, 2003-2008)等6個重要建築作品的紙上設計過程,並附以基地現場的攝影紀錄作為建築師氛圍研究的參照。

Ann Veronica Janssens: Serendipity

Mona Hatoum

Anri Sala: Serpentine Gallery

Another Water

2G No.58/59 Kazuo Shinohara

《2G第58/59期 篠原一男:住宅》(2G No.58/59 Kazuo Shinohara: Houses)涵蓋了日本建築師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2006)從上世紀60至80年代間所設計的23棟住宅作品,除了完整的建築圖面、前員工與同事撰寫的文章之外,這期於2011年出版的《2G》收錄了過去罕見於篠原作品集中的生活場景照片,與過去在建築師生前受到嚴密控制發布的冷靜、精準建築攝影不同,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氛圍與生命力。

Tomás Saraceno: Cloud Cities

Parliament Entrance Chur - Auditorium Weber Plantahof Landquart

《庫爾議會入口-韋伯普蘭塔霍夫禮堂 》(Parliament Entrance Chur - Auditorium Weber Plantahof Landquart)由兩本小冊組成,收錄瓦雷里歐.奧吉阿蒂(Valerio Olgiati)兩件作品:其中一件為他在格勞賓登州(Grisons)設計的第一座建築,即通往庫爾議會的新通道,該建築榮獲「2010 年瑞士最佳建築」銅兔獎。另一件為位於蘭德誇特(Landquart)的普蘭塔霍夫(Plantahof)農業學校的韋伯禮堂(Weber Auditorium)。其支撐結構對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都提出了挑戰。線裝的小冊子經過特殊塗層與燙金處理,同時出版德文、義大利文和羅曼文版本,為格勞賓登州建築部門的系列出版物。

2G No.54 João Vilanova Artigas

《2G 第54期 若昂.維拉諾瓦.阿蒂加斯》(2G No.54 João Vilanova Artigas)屬於重要西班牙建築雜誌《2G》系列中極為罕見的一期,呈現巴西建築師若昂.維拉諾瓦.阿蒂加斯(1915-1985)各種機能、尺度的建築創作,包含了住宅、車站與校園設計等。開篇收錄了由著名建築評論家、歷史學家肯尼斯.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 1930-)撰寫的論文,描述了阿蒂加斯與其參與奠基的聖保羅學派(又稱保利斯塔學派(The School of São Paulo))對於南美現代主義建築所投下的深遠影響。

Gabriel Orozco

1993年,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首次在紐約MoMA館舉辦Projects 41: Gabriel Orozco個展,《Home Run》是當時展出的一部份,美術館和附近居民合作,要求他們展期間在窗台上放橘子,即使觀眾離開美術館也能看到展覽,打破「觀看空間」的界線,整個展覽透過作品體現奧羅斯科對即時性、物體與周圍環境的興趣。時隔十六年,奧羅斯科於2009年再次重返紐約MoMA舉辦大型回顧展,展出了1990年代至近期創作的雕塑、裝置、攝影、繪畫和手稿。此展覽後續也巡迴至巴塞爾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和泰特美術館展出。

Abraham Cruzvillegas: Autoconstruccion

Through the Canvas: Architecture Inside Dutch Paintings

《穿越畫布:荷蘭繪畫中的建築》(Through the Canvas: Architecture Inside Dutch Paintings)紀錄了西班牙當代重要的建築師組合弗羅雷斯與普拉茨(Flores & Prats Arquitectes)帶領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建築系的學生進行的住宅設計工作營。書中透過分析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 1629-1684)的作品,將畫中藉由平行牆體及牆上開口的空間構圖,與二十世紀的荷蘭建築師赫里特.里特費爾德(Gerrit Rietveld)與阿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等人的建築作品做出連結。本書自2008出版後並無再版,是相當稀有的典藏。

Ann Veronica Janssens. 8’26’’

Mona Hatoum

Valerio Olgiati: Plan 1:100

自1990年代末以來,瓦雷里歐.奧吉阿蒂(Valerio Olgiati)被視為瑞士最獨立,最傑出的代表性建築師之一。其作品包含帕斯佩斯學校(School Building Paspels, 1998)、「黃屋」博物館(Das Gelbe Haus, 1999)、瑞士國家公園遊客中心(Visiting Center Swiss National Park, 2008),以及參與臺灣故宮南院競圖的提案(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2004)等。關於奧吉阿蒂的典藏出版品包含了《奧吉阿蒂的14位學生作品集:1998-2000》(14 Student Projects with Valerio Olgiati 1998-2000)、限量發行500份的《瓦雷里歐.奧吉阿蒂:一百分之一圖面》(Valerio Olgiati PLAN 1:100)等絕版書籍。

The Devil's Playground

Cedric Price: The Square Book

《賽德里克.普賴斯:方塊書》(Cedric Price: The Square Book)為《賽德里克.普賴斯:作品2》(Cedric Price: Works II)於2003年再次發行的版本。本書為AA建築學院「作品」(Works)系列出版品的第二輯,原為搭配英國建築師賽德里克.普賴斯(1934-2003)於1984年6月應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主席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邀請舉辦的展覽而出版。書中收錄了其事務所自1960年成立以來的重要作品,包含「娛樂宮」(The Fun Palace)、「陶業思想帶」(Potteries Thinkbelt)以及倫敦動物園鳥舍(Zoo Aviary)等概念性與建成項目,以及其他鮮為人知的計畫與著作。目前1984年與2003年的版本皆已絕版。

No Ghost Just a Shell

Hiroshi Sugimoto: Architecture

Herzog & de Meuron: Natural History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自然史》(Herzog & de Meuron: Natural History)搭配2002~2003年間於加拿大建築中心(CCA)以「心靈考古學」(Archaeology of the Mind)為主題、聚焦在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 1950-)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1950-)領導下的建築創作與其積累的設計檔案,透過仿若「來自未來的考古學」般的研究方法,將這些素材與不同時代、文化的藝術藏品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進而揭露其建築將物質轉化為空間意義的神秘瞬間。

The Charged Void: Architecture/Urbanism

《有能量的虛空:建築/都市主義》(The Charged Void: Architecture / Urbanism)是第一套完整闡述英國建築師搭擋、十次小組(Team X)發起人之一的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婦(Alison & Peter Smithson)傳奇性生涯的重量級著作,分別為2001、2005年發行的《建築》與《都市主義》兩冊。首冊由建築師親自編選的內容囊括了長達50年設計生涯中超過125個重要的空間作品,包含「黃金巷住宅競圖」(Golden Lane, 1952)、「雪菲爾大學建築提案」(Sheffield University, 1953)以及「經濟學人大樓」(The Economist Building, 1959-1964)等;而《都市主義》則聚焦其參與各地都市建築與公共空間規劃的項目,展現對於大規模城市運動細緻的觀察與洞見。

Roni Horn

14 Student Projects with Valerio Olgiati: 1998-2000

學生的建築設計是練習過程產出的作品。儘管如此,除了呈現工藝學習過程的艱辛之外,這些作品也見證了老師與學生共同在建築課題裡追求有意義的發展。《奧吉阿蒂的14位學生作品集:1998-2000》(14 Student Projects with Valerio Olgiati: 1998-2000)收錄了瓦雷里歐.奧吉阿蒂(Valerio Olgiati)在1998至2000年間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作為客座教授時,所指導的14個學生的作品提案。從中可以看見奧吉阿蒂獨特的教學理念,書中提到的學生亦有多位已成為新一代的傑出建築師。

篠原一男 Kazuo Shinohara

《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為日本建築師篠原一男(1925-2006)逝世前最後一本親自參與編著的作品總集,收錄了從私人住宅到博物館等各種尺度、建成與未建成等共55件建築作品,卷頭所展示1:1等比例復刻的多頁建築手繪稿則展示了其鮮少曝光的思考軌跡。書中以篠原所定義的四個「樣式」作為其建築師生涯對於日本傳統建築、複雜的現代都市乃至於機械、幾何空間等主題探索的分類依據,並透過建築圖紙和完工後的攝影紀錄揭示了其內在思維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辯證、衝突與調和。

Tokyo Love: Spring Fever 1994

Bernard Tschumi: 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

《曼哈頓複本》(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為瑞士/法國建築師、教育家伯納德.楚米(Bernard Tschumi, 1944-),於1976至1981年間所創作的一系列理論繪圖。其透過建築圖紙,轉錄在紐約真實地點所發生的想像事件,探索建築空間、人的運動以及事件三個層面相互混雜、對話且充滿矛盾的重疊,形成以譜記(Notation)作為創作方法的基礎。典藏本為1994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的建築特展:「開端/伯納德.楚米:建築與事件」(Theresholds/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ure and Event)所搭配再版的增訂出版品,附加收錄了楚米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以本系列作品進行專題講座的摘錄,並附有彩色的圖版。

Berlin Night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與《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

Condemned Building: An Architect's Pre-Text

《被定罪的建築:一位建築師的託辭》(Condemned Building: An Architect’s Pre-Text)收錄了由美國建築師道格拉斯.達登(Douglas Darden, 1951-1996)於1993年出版的概念性建築作品,書中呈現了10個未建成的理論項目,結合了心理劇(psychodramatic)文本、建築圖紙和模型照片創作出修辭性的寓言建築,包含了「冒牌貨博物館」(Museum of Impostors)、「睡眠障礙診所」(Clinic for Sleep Disorders)等作品。

Osaka Follies

《大阪花園建築》(Osaka Follies)由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搭配1991年舉辦的展覽而出版,其回顧了前一年(1990)由日本建築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 1931-)籌辦的「花與綠國際博覽會」(The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Greenery Exposition),當時會場邀請了多位出自建築聯盟學院體系的建築師設計了現場的展庭。本書便呈現了包含鮑爾斯+威爾森建築事務所(Architekturbüro Bolles-Wilson)、札哈.哈蒂(Zaha Hadid)、吉甘特斯與攢該里斯建築事務所(Gigantes & Zenghelis)等團隊的建築圖紙、模型與現場攝影紀錄。

The Artless Word: Mies van der Rohe on the Building Art

《缺少藝術性的文字:密斯.凡德羅建造藝術論》(The Artless Word: Mies van der Rohe on the Building Art)的作者、建築理論家弗里茨.諾伊邁耶(Fritz Neumeyer, 1946-)曾任教於柏林工業大學(TU Berlin)、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其透過對於密斯遺留下來的手稿、筆記與藏書進行考據,試圖重建其精神世界和創作視野,進而理解密斯建築創作背後思想的關鍵資訊。本書撼動了許多評價密斯作品的刻板印象,德文初版於1986年發行,典藏品則是1991年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版的英譯本,如今皆已絕版且一書難求,惟簡體中文版仍在發行中。

Western Objects Eastern Fields: Recent Projects by the Architektbüro Bolles Wilson

《西方物件與東方場域:鮑爾斯+威爾森建築事務所的近期作品》(Western Objects Eastern Fields: Recent Projects by the Architekturbüro Bolles Wilson)搭配1989年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為鮑爾斯+威爾森建築事務所所舉辦的個展而出版,涵蓋建築繪圖、模型與空間攝影等豐富的素材,展示了在彼得.威爾森(Peter L. Wilson, 1950-)與茱莉亞.鮑爾斯(Julia Bolles, 1948-)兩人帶領下,橫跨歐洲、日本東西方兩地的建築實踐與提案,並收錄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 1941-)撰寫的介紹文字。本書亦是建築聯盟學院「大開本」(Mega)系列中的第12輯。

Vladivostok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與《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等珍貴的絕版書籍,本書為前述三部曲之一的《海參崴》(Vladivostok)。

The Riga Project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與《里加計畫》(The Riga Project, 1989)等珍貴的絕版書籍。《里加計畫》為因應黑達克1987年 11 月 20 日至 12 月 22 日在費城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hiladelphia) Rosenwald-Wolf藝廊與大廳所舉辦的展覽的目錄。它記錄了黑達克的設計手稿與兩座特殊結構體的建造過程。

Housing the Airship

《飛船機庫》(Housing the Airship)是一本由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於1989年出版、介紹歐洲飛船機庫位置與建造過程的概覽,同時也是該是時任AA院長的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 1928-1990)逝世前送給紐約庫柏聯盟建築學院院長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作為兩人多年來互贈書籍傳統的最後一本信物。在飛船於1930年代後期沒落大約半個世紀之後,本書帶領讀者重新回顧飛船機庫的歷史,並詳細描繪為了滿足巨大的航空器入庫、升空、降落等機能,所建造極度富含創意的建築空間與結構。

Folio 13: Blaubox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十三輯,由藍天組(Coop Himmelb(l)au)創作的《藍盒子》(Blaubox)。

Riga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與《里加》(Riga, 1988)等珍貴的絕版書籍。黑達克深信建築影響心靈世界的能力—不只是建築本身,建築相關的圖紙、照片和繪畫都可以被獨立視為建築看待。自1980年代開始,黑達克的作品便經常於世界各地的大學與美術館展出,有許多裝置類型的作品在不同國家被實際建造出來,並與社會產生對話。文心藝所書店的典藏品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對於黑達克建築的完整收錄。

Bovisa

Bovisa 波維薩是米蘭城中的一區,黑達克在此設計了一個天使的『禁錮所』,當中有各種拷問的設施,例如十字架、投石器、充滿尖刺的建築等。簡單的圖畫以白底和黑色線條營造出詭譎的氣氛,筆觸魔幻而又迷人。約翰.黑達克相信建築影響心靈世界的能力,他利用繪畫傳達建築與人類靈性追求的深度連結,進而推進建築的創作前沿。

Louis I. Kahn: Complete Works, 1935-1974

《路易斯.康:1935-1974 作品全集》(Louis I. Kahn: Complete Work 1935-1974)以愛沙尼亞裔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1901-1974)1969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舉辦的建築展覽圖錄作為開端,本書的第一版於1977年正式出版,並於十年後增訂第二版(1987 second edition),典藏品即屬於1994年重印的第二版。書中從康收藏於費城、共約24,000張的繪畫收藏中精選了1,700幅建築圖紙,建立起按時序排列的建築師生平與作品列表,力求完整呈現其作品從手稿至建造過程中的多重意義。

John Hejduk: The Collapse of Time

《時間的崩塌與其他建造日記》(The Collapse of Time And Other Diary Constructions)紀錄了1986年秋天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貝德福德廣場(Bedford Square)上,搭配「罹難者」展覽而由該校師生共同搭建出黑達克所設計的臨時紀念性建築物—〈時間的崩塌〉的過程,同時也是AA建築學院「文本」系列出版品的第二輯。典藏本是由時任AA院長的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之子—尼古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搭配2020年文心藝所「建築與書的友誼」展覽開展而餽贈予書店,並附有紀念題詞。

Victims: A Work by John Hejduk

《罹難者》(Victims)搭配1986年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展覽的出版品,收錄了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參加1984年德國國際建築博覽會(IBA)的競圖作品,重新設計規劃曾在二戰時作為蓋世太保據點的阿爾布雷希特王子宮花園(Prinz-Albert-Palais),黑達克植入了67個「角色」建築,搭配花園、交通將其轉化為隨時間演替的敘事場域。本書為AA建築學院以「跨越實體建築與概念上的鴻溝。」為理念的「文本」(Text)系列出版品的第一輯。

Folio 8: La Case Vide – La Villette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八輯,由伯納德.初米(Bernard Tschumi)創作的《盒裝–維萊特》(La Case Vide – La Villette)。

Folio 6: 21 Years-21 Ideas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六輯,由彼得.庫克(Peter Cook)創作的《21年–21個想法》(21 Years-21 Ideas)。

Folio 5: FIN D'OU T HOU S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五輯,由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創作的《瞭解房子》(FIN D'OU T HOU S)。

Mask of Medusa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與《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等珍貴的絕版書籍。《梅杜莎的假面》收錄黑達克於1947至1983年間的作品。

Lebbeus Woods: Origins

《列比烏斯.伍茨:起源》(Lebbeus Woods: Origins)是1985年美國建築師列比烏斯.伍茨(1940-2012)應札哈.哈蒂(Zaha Hadid )的邀請,在時任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的策劃下於該校舉辦展覽時的出版品,以35.5 x 27.8公分的大幅裝幀,成為80年代建築聯盟學院重要的展覽出版品系列「大開本」(Mega)中的第2輯。本書收錄了近50幅伍茨創作的建築繪畫與草稿,環繞其五個紙上建築提案展開,展現了將紙上的圖像視為概念本身,而非僅僅是建築插圖或想法再現的創作立場。

Folio 4: Bridgebuildings + The Shipshape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四輯,由彼得.威爾森(Peter L. Wilson)創作的《橋樑+船形》(Bridgebuildings + The Shipshape)。

Folio 3: Around the Shadow Line- Beyond Urban Architecture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三輯,由法蘭哥.普瑞尼(Franco Purini)創作的《在陰影線處-超越都市建築》(Around the Shadow Line- Beyond Urban Architecture)。

John Hejduk: Vier Entwürfe

文心藝所書店搭配2020年舉辦的展覽:「建築與書的友誼」(Housing the Friendship),典藏多本捷克裔美籍建築師、教育家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的相關出版品,包含了《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 1985)為首的三部曲系列、《波維薩》(Bovisa, 1987)、《柏林之夜》(Berlin Night, 1993)與《約翰.黑達克:四件設計》(John Hejduk: Vier Entwürfe, 1983)等珍貴的絕版書籍。黑達克深信建築影響心靈世界的能力—不只是建築本身,建築相關的圖紙、照片和繪畫都可以被獨立視為建築看待。自1980年代開始,黑達克的作品便經常於世界各地的大學與美術館展出,有許多裝置類型的作品在不同國家被實際建造出來,並與社會產生對話。文心藝所書店的典藏品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對於黑達克建築的完整收錄。

Folio 2: Planetary Architecture Two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本書為第二輯,由扎哈・哈蒂創作的《行星建築 二》(Planetary Architecture Two)。

Folio 1: 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

「作品集」(Folio)是1980年代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系列出版品,例如1983年出版的第一輯——《室內樂:為赫拉克利特中的主題而做的建築冥想》(Chamber 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mes from Heraclitus),不僅是波蘭裔美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1946-)首次在主要藝廊舉辦個展的紀錄,其極度抽象的圖面呈現也衝擊了建築圈對於空間製圖的觀念。「作品集」系列優先介紹里伯斯金、扎哈・哈蒂(Zaha Hadid, 1950-2016)等新一代創作者,以及注重以繪圖實驗的態度,也在伴隨展覽發行的整個系列中不斷延續,每一輯都是限量印製,以黑色紙盒承裝,頁面皆印製於長寬32公分的特別材質上,除了導讀與介紹的文字手冊以外,圖面像是獨立繪畫般保持散裝,宛如可攜帶的展覽。

Aldo Rossi: Il Libro Azzurro – I Miei Progetti 1981

《藍皮書-我的項目 1981》(Il libro azzurro - I miei progetti 1981)由199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義大利建築師阿多.羅西(Aldo Rossi, 1931-1997)於1983年和展出其畫作的藝廊經營者—賈米勒・韋伯(Jamileh Weber)共同出版的手稿集,裝幀為16 x 27公分大小的筆記開本,分成兩冊。主冊完整復刻了羅西速寫本中的48幅繪圖,涵蓋了「威尼斯劇院」(Venetian Theater)、「聖.卡塔多墓園」(San Cataldo Cemetery)以及「科奈爾抵抗運動紀念碑」(The Monument to the Resistance in Cuneo)等諸多重要作品的草稿;別冊則將原始圖紙旁的手寫文字加以彙整,並翻譯成德、英、法等語言。

AA Files 1

《建築聯盟學院檔案1》(AA Files 1)是由時任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院長的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於1983年主導出版的校內期刊系列,並在圍繞學院進行的建築新聞、巡迴演講以及繪畫展覽等活動的推波助瀾下,成為彙整、推廣學院勃發的事件,進而連結世界的重要推手。典藏的首期期刊將內容分為講座(lectures)、書評(review)與展覽(exhibitions)三部分,也揭櫫了往後《建築聯盟學院檔案》系列,乃至整個學校發展的主軸,極具代表性和時代意義。

IAUS Exhibition Catalogue 12 | John Hejduk: 7 Houses

《約翰.黑達克:七棟住宅》(John Hejduk: 7 Houses)紀錄了建築與都市研究學院(IAUS)於1980年為建築師約翰.黑達克(1929-2000)所舉辦的展覽,收錄了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擔任教職期間所構思的7棟住宅的建築圖紙與論述。本書是建築與都市學院所出版的展覽「目錄」(Catalogue)系列中的第12輯,附有建築師生平、參考著作與個人展覽、作品回顧以及得獎紀錄。

Sol LeWitt: All Four Part Combinations of Six Geometric Figures

聚焦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這位奠定觀念藝術與極簡藝術領域的美國重量級藝術家,文心藝所藏書包含了1972年於瑞士伯恩藝術館(Kunsthalle Bern)舉辦個展時的展覽圖錄《索爾.勒維特:伯恩美術館 10月7日–11月19日,1972》(Sol LeWitt: Kunsthalle Bern 7. Oktober - 19. November, 1972)、《攝影網格》(PhotoGrids, 1978)以及《索爾.勒維特:6種幾何圖形的所有4部分組合》(Sol LeWitt: All Four Part Combinations of Six Geometric Figures, 1980)三本珍貴的典藏品,其內容涵蓋了繪畫、攝影與線稿手繪等媒介,勒維特的理念:「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更憑藉這些充滿魅力的典藏表露無遺。

Architectural Design | Roma Interrotta (AD Profile 20)

《建築設計雜誌 專題 第20期:斷裂的羅馬》(Architectural Design Profile 20: Roma Interrotta)於1979年作為3/4月的雙刊號而出版,紀錄了於羅馬舉辦的建築展覽「斷裂的羅馬」(Roma Interrotta, 1978)。這場展覽邀集了12位建築師以各自獨立的觀點重新繪製、詮釋了於1748年由義大利建築師、測繪師喬凡尼.巴蒂斯塔.諾利(Giovanni Battista Nolli, 1701-1756)製作、由12幅銅版畫拼接而成的羅馬城全平面圖。包含詹姆斯.史特靈(James Stirling, 1926-1992)、羅伯特.范裘利(Robert Venturi, 1925-2018)以及柯林.羅(Colin Rowe, 1920-1999)等人皆參與了這場都市設計史上重要的時空對話。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由2000年普立茲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1944-)於1978年出版,是一部對曼哈頓「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的回溯性宣言,亦是辯證性的歷史研究:它記錄了突變的都市社會與其所產生獨特建築的共生關係,闡明了建築師們以網格(grid)為背景,將願望化為現實的理論、策略與偽裝。本書的附錄則展示了庫哈斯與合作者們以「曼哈頓的二次降臨」為主題的一系列設計項目。

Photogrids

聚焦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這位奠定觀念藝術與極簡藝術領域的美國重量級藝術家,文心藝所藏書包含了1972年於瑞士伯恩藝術館(Kunsthalle Bern)舉辦個展時的展覽圖錄《索爾.勒維特:伯恩美術館 10月7日–11月19日,1972》(Sol LeWitt: Kunsthalle Bern 7. Oktober - 19. November, 1972)、《攝影網格》(PhotoGrids, 1978)以及《索爾.勒維特:6種幾何圖形的所有4部分組合》(Sol LeWitt: All Four Part Combinations of Six Geometric Figures, 1980)三本珍貴的典藏品,其內容涵蓋了繪畫、攝影與線稿手繪等媒介,勒維特的理念:「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更憑藉這些充滿魅力的典藏表露無遺。

Architecture: Seven Architects/ Houses for Sale/ Follies: Architecture for the Late-twentieth-century Landscape

1977年出版的《建築:七位建築師》(Architecture: Seven Architects)、原版於1980發行的《吉屋出售》(Houses for Sale)以及《花園建築:二十世紀後期的景觀建築》(Follies: Architecture for the Late-Twentieth Century Landscape, 1983)這三本出版品,分別對應在紐約最富影響力的藝廊之一—位於百老匯大街上的里歐.卡斯特里藝廊所舉辦的三場建築師繪畫展,陸續展出包含奧地利建築師雷蒙.亞伯拉罕(Raimund Abraham, 1933-2010)、阿根廷裔美國建築師埃米利奧.安博茲(Emilio Ambasz, 1943-)、奧地利雕塑家兼建築師沃爾特.皮克勒(Walter Pichler, 1936-2012)等,以及接續展出的磯崎新(Arata Isozaki, 1931~)、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f, 1918~1997)一眾建築師等人的建築繪畫手稿。

Oppositions 1

《對抗 1》(OPPOSITIONS 1)與其系列出版品是1973到1984年間,以紐約作為根據地的建築與都市研究學院(IAUS)陸續發行了26輯、富含論述與空間想像力的建築雜誌。作為典藏品的首期《對抗 1》於1973年9月出刊,匯聚了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建築系教授的柯林.羅(Colin Rowe, 1920-1999)、建築師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肯尼斯.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 1930-)等重要建築學者、評論家撰寫的5篇文章,內容涵蓋了建築設計方法、建築評論、建築史、烏托邦與符號學等。本書作為經典建築期刊珍貴的首期出版品,在市面上已久未流通,堪稱傳奇性的建築書籍之一。

Sol LeWitt: Kunsthalle Bern 7. Oktober - 19. November, 1972

聚焦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這位奠定觀念藝術與極簡藝術領域的美國重量級藝術家,文心藝所藏書包含了1972年於瑞士伯恩藝術館(Kunsthalle Bern)舉辦個展時的展覽圖錄《索爾.勒維特:伯恩美術館 10月7日–11月19日,1972》(Sol LeWitt: Kunsthalle Bern 7. Oktober - 19. November, 1972)、《攝影網格》(PhotoGrids, 1977)以及《索爾.勒維特:6種幾何圖形的所有4部分組合》(Sol LeWitt: All Four Part Combinations of Six Geometric Figures, 1980)三本珍貴的典藏品,其內容涵蓋了繪畫、攝影與線稿手繪等媒介,勒維特的理念:「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更憑藉這些充滿魅力的典藏表露無遺。

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洛杉磯:四種生態的建築學》(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由英國評論家、作家雷納.班能(Reyner Banham, 1922-1988)於1971年出版,作為上世紀70年代以單一「城市」為主題開展的建築研究先驅,本書初版極具代表性的封面以移居洛杉磯的著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畫作:「A Bigger Splash」揭示了這座美國西岸城市充滿變動的自由特質,班能藉著將當地建築師的作品置於山脈、平原、海灘與高速公路等背景環境中,展示了建築空間與社會文化之間宛如生態系般複雜的交互作用。

Earth Art

《大地藝術》(Earth Art)於1970年出版,紀錄了1969年於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安德魯.迪克森.懷特藝術博物館(Andrew Dickson White Museum of Art)由美國藝術家、獨立策展人威洛比.夏普(Willoughby Sharp, 1936-2008)策劃,展示了包含荷蘭觀念藝術家揚.迪貝茲(Jan Dibbets, 1941-)、來自美國的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1931-2018)與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1938-1973)等9位使用「大地」(earth)作為創作媒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這些作品散佈於校園周遭,體現出60年代藝術與生活相遇、轉化為行動主義的時代交會點。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Drawing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密斯.凡德羅: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的繪畫收藏》(Mies van der Rohe: Drawing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是一本攤開後頁面總寬度達到120公分的大開本作品集,內容選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於1969出版本書同年所成立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檔案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rchive),主要收錄德國建築師密斯(1886-1969)未建造方案的建築圖紙與繪畫,例如柏林首座摩天大樓競圖提案—腓特烈大街辦公樓(Friedrichstrasse Office Building, 1921)、混凝土辦公樓(Concrete Office Building, 1922)等。大部分圖面由建築師提供的原稿印製,依繪畫技法分類,包含鋼筆素描、炭筆畫及拼貼圖像等,部分內容更是1:1還原了真實手稿的比例。

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

《新粗獷主義:倫理或審美?》(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由英國建築評論家、作家雷納.班能(Reyner Banham, 1922-1988)於1966年出版,作為其於1955年在《建築評論》(The Architectural Review)雜誌刊載的〈新粗獷主義〉(The New Brutalism)一文的延續。歸納、定義了從1940年代柯比意(Le Corbusier)、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史密森夫婦(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的建築作品以降,直到1960年代在世界各地開展的一種建築流派。

Tribune Tower Design Competi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a New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for the Chicago Tribune MCMXXII

《論壇報大樓競圖:1922年芝加哥論壇報新行政大樓國際競圖》(Tribune Tower Competi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a New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for the Chicago Tribune MCMXXII)紀錄了1922年由芝加哥論壇報發起的成立75週年新大樓國際競圖,以「全世界最美的辦公樓」為號招,在當時吸引了來自23個國家、超過260組建築師團隊參與競逐,眾多知名建築師包含包浩斯校長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伊利爾.沙利南(Eliel Saarinen)等皆參與了這場盛會,競圖當時留下了總計135幅,原始尺寸高162公分、寬88公分的建築透視圖,亦收錄於本書中,成為「摩登時代」(Modern Age)的經典建築切面。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
No items found.